看完(哭完)Never have I ever第四季,真的太好了吧!继第三季后新发现的其他我很喜欢的点:

关于三个闺蜜:

1. Devi、Eleanor、Fabiola三个好朋友的字母是DEF,def也是excellent的意思,还挺喜欢这个小巧思。

2. 三个闺蜜组合是印度人、黑人、东亚人,这个应该是非常明显的角色设计且也非常真实,少数群体特别是在高中总会非常扎堆玩在一起(且被白女欺负)

...

3. 在大学时一些亲密的朋友也会简化我的英文名叫我Dvee or little D,加上我也比较疯+nerd,因此看这部剧总会不自觉代入D。Devi属于典型的二代移民(也类似瞬息全宇宙的女儿),Fab应该本身就是美国人,Eleanor应该是移民很多代(估测三代以上,E的妈妈也非常西化),因此这两个角色我很喜欢但的确代入感较少。

关于Devi家的女性联结:

4.真的好喜欢三代女性在一起互相支持但不免drama的情节啊!当把Love+Lust+Desire等东亚敏感的话题打开后,不否认荷尔蒙和欲望,也就代表不否认对互相最底层的爱,真实面对所有欲望的女性联结更有力量了!奶奶婚礼的open程度真的很打动我:奶奶也从保守印度女性本来打算守寡一辈子的,变成了再嫁给美国白男的sexually happy grandma;妈妈取下了项链,把前夫永远放在心里,但是接受了新的亲密关系;姐姐为了事业去到了新城市开始新生活,跟随自己的心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但知道家人一直在身后。

...
...

关于成就和gap:

5. 特别喜欢咨询师最后对Devi的话,她说“相比起你从你的创伤中活下来,你是幸存者,不被Princeton录取这点磨难对你走过的路而言,不算什么”。是的,Devi是生活的survivor,曲折被Princeton录取最后对她而言只是一小步,她的人生可以更广阔,标签、学校都无法定义她,当然获得名校录取通知书是迷人的、是青春期的孩子都向往的,但如果没被录取且还想要,那就再申请一次就好了。Princeton曾是她和爸爸一起建构的梦想,她一直以为不去Princeton就会失去她的爸爸,但其实不是的,在她成长的每一步、乃至今后的人生,她爸爸一直在,无论是否去了Princeton,她从经历中获得太多了,感谢的是经历、是她自己、是亲情友情爱情、而不是名校本身,名校只是结果,不是她 it’s sooooo inspiring!

...

6.Paxton算是一个小小的gap year,当然他在回高中时没想过这是gap,而最后其实就是gap year,一段工作经历让他明白他该放下什么、想成为什么。我很喜欢这段gap year的刻画,因为国内的gap year太强调结果了,一年后你要获得什么?要成为什么?gap year后来对我压力很大的原因就还是像另一场考试,急着给一分满分答卷:写满自己做了多少项目、赚了多少钱、有了什么标签。

但Paxton的gap year不是,他也没想过是不是还在学校当一辈子助教,就这么回到了舒适区,发现舒适区也没那么舒适,但也因此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

我这样的NTJ人一辈子都在追求掌控、方向、ROI,但何尝不可把自己交给命运和未来的自己,命运推着我走吧,我相信未来的自己会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呐,就像现在,我不希望我的决定是17岁那个小镇做题家、或者19岁那个初到英国的女孩、或者22岁还是职场小朋友的自己全权在帮我做的一样。我相信30岁的我、28岁的我、甚至明天的我,都不希望我的决定是她全权帮我做的。我知道27岁之前的我一直在,我感受到了她们一直在,甚至我们fight很久,但看完这部剧时我某种程度上觉得,我不需要再去执着或者抚平那些drama和trauma了,某种程度我觉得我通过这部剧+对人物的反思Healing the girl,我知道她还会时不时出现,但我也音乐感受到27岁的自己在逐渐出现

What a rel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