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年少时候只浏览了片段:开头双男主训练对撞拉开的经典片段在当年cctv6《看大片学英语》里看个大概;Hans Zimmer 的配乐经典被北京音乐广播《古典也流行》再次提及,才让我想起这部一直被潜移默化加了“三角恋”标签的电影,还一直留在片单里未看。

在12月7日早6点50之前的前一个半小时里,轻松与温存或许也是对当时未正式参战的美国的真实群像。如果没有偷袭事件,那不过是关于“远征”和“未亡人”的另一种经典套路。

可历史就这样按我们熟知的时间点发生了,同时展现出我们不熟悉的细节:起先集群式通信混淆而后转入静默从珍珠港北部假装美国本土而来逼近的日军,卫星前时代的分不清敌机和鸟群的美军新式雷达——320海里都没得预警的星期天早上——哦,还有两面三刀的日本人一边在假装和美国和谈,搞得睡梦中被炮弹惊醒的海兵并不能理解日本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敌人……

真实的死亡发生于每时每刻,这才是战争的真相,尤其一场一方全无准备的偷袭。一直没给黑人小哥摸枪机会的舰长倒了,努力记录战争资料的记者倒了,上了飞机却在跑道上被敌机扫射的飞行员没了,困在沉没军舰内的《泰坦尼克》式海难的壮军械师在水没头前吸过最后一口气努力在逃不出的铁皮盒子的水下淹了,两年后才十九岁的小未婚妻Betty……

在轰炸里跑了20多分钟才在小机场找到两架没有弹药的飞机的双男主,即使没有弹药,也要竭力地用霰弹枪、用对撞拉开特技、用指挥塔台机枪——以在随处可见的随时会来的死亡之前,试着做些自己能做到的事。

敌机扫射中飞跑到医院,混乱中割断吊绳不管什么正确处置赶紧把伤员推到远离窗边的墙角并做掩护,招呼组织腾出厨房给新伤员,眼见伤员颈动脉破裂也极尽超越医生的冷静而帮助医生拿止血钳……——的护士女主及其同事也是如此。

我不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故事的所谓个人英雄主义,在本片几个主角身上是否算是体现。或许合家欢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在真实战争题材中,可以理解为个人首先作为自己的英雄,我仅仅是努力做我该做能做之事,之后天命让我成不成英雄,处于具体历史、故事中的努力释放能量的个体,恐怕难以有及时反应才对。

...

当年从《第十放映室》的一句评价“看Michael Bay的电影,总让观众随时体会肾上腺素激素分泌的感受”里,差不多第一次学到了肾上腺素的作用,也认识了看过的《逃出克隆岛》和正准备拍《变形金刚》的导演。连续半小时的轰炸,飞行路线下径直的子弹水花、海蓝色背景里泅水的四肢……混乱中的群像和场景分镜,实在太牛B了。

以及高潮、结局段落,你知道丹尼必须死,你在亚利桑那号里见多了,你在港口打捞吊篮里见多了,你在星条旗覆盖的整齐棺木方阵里也见多了,你在失去引导和燃料而叠着高射炮火力的突袭小队中弹的飞机上也又见了一些……可那副早已预定的棺木从飞机上抬下来时,还是莫名感慨。此时没有过多局限于小情的拖沓了,授勋的混剪里搭配的是感人而激励人的演讲稿一般的历史评断,或许更为莫名有效催泪的,是背景音乐神一般的《Tenessee》,又回到电影开头家乡的田野,舒适美好大调曲的call back,在经历了一大段爱与救赎之后,沧海桑田。

Michael Bay 是神的使者。

Hans Zimmer 是神。

P.S. There you 'll be (Faith Hill)原来就是出自这里的片尾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