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
纽约时报上关于《小妇人》的文章是这样描述的:
People have been adapting, and then critiquing, and then adapting, and then critiquing it for decades — each iteration a kind of Rorschach test for how the world feels about women at the time.
《小妇人》是一部写作于 1868 年的小说,广受美国大众的欢迎。而后的一百年内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与电视剧。每一次改编观众们都有批评和适应,而或许每次改编都是在探索与表达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态度。
《小妇人》的故事发生于美国南北内战时期的寻常家庭里,父亲远赴战场打仗,而母亲则带着四个女儿生活在一起,四个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与追求,相处演绎了不同的人生故事。

2019 年版本的《小妇人》相较于其他几个版本有趣的点在于导演的视角:Greta Gerwig(格蕾塔·葛韦格)她着眼于女性创作者视角部分,在当时男性主导的社会里有着怎样的矛盾与冲突,譬如说将原本是由乔(二女儿)的父亲将她的书推荐给出版商的原著小说剧情调整成为乔独自面对出版商,因此也多了冲突譬如说原著作者面对的为了书籍能更加畅销而改动结局(乔最终步入了婚姻)。

Greta 是演员(出演过伍迪艾伦的电影),同时也是导演。此前的《伯德小姐》便是她导演的,因此她与女主演 Saoirse Una Ronan(西尔莎·罗南)早已合作过多次。或许改动与导演的个人经历有关吧,她在创作作品也难免遇到这样的眼光审视,从而在电影中表达了出来,顺带再多说一句:Greta 的伴侣诺亚·鲍姆巴赫是电影《婚姻故事》的导演与编剧。
另外一个有趣的点在于这个时代的女性主义冲突点:婚姻经济问题。播客《业余玩家》里说:虽然是刻画女性的自我探索与成长,但没有刻意强调她们要对抗什么东西。但在我理解看来实际上导演在这里表达的是婚姻经济的问题:19 世纪的女性因为获得经济收入的手段过于局限,她们不得不依靠婚姻的帮助走出经济困境以获得更好的生活。
在里面饰演姑妈的梅姨也骄傲的地说道她之所以不用步入婚姻是因为她有钱。而梅格(大女儿)和艾米(三女儿)最终的生活恰好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梅格选择了自己心爱的贫苦的家庭教师步入婚姻,最终不得不养育着双胞胎拮据度日。而艾米与甜茶饰演的劳瑞在一起或许也考虑到了经济问题,她必须有足够的经济保障来确保她可以继续绘画。甚至主角乔当时拒绝劳瑞的表白时,她的点在于:她无法像劳瑞希望的那样扮演婚姻中的角色,因此她无法说服自己像对方希望的那样爱上他。这件事对于骄傲的乔来说太重要了。

在创作者的视角下,Greta 借由电影中的乔与出版商的对话还原了作品被市场与当时的男性视角审视的结果,这让我也想起了之前工作中以数据论结果的方法,固然数据是一套很不错且统一的评价体系,但某些时刻优秀的成功似乎更多地与创作者的直觉相关,至少在我自己很多时刻的人生选择中,依靠直觉而非理性的选择似乎能生活得更加诚恳踏实一些。
细节与人物:
家庭里的母亲 March 无疑是个戏份不多的角色,但是在某些细节里又很遗憾地体现出当时母亲角色的劳累与人们过于理想化的期盼:在梅格婚礼时梅格与姑妈互相吐槽后,母亲 March 对着姑妈说或许她是对的。又比如在乔对着母亲说自己脾气暴躁时,March 说她让她想起了自己,自己一生都在生气。这些地方无疑都在表达她或许并不如何满意独自一人负担起家庭并且始终要努力成为孩子们榜样的行为。然而大家都忽略了这部分并觉得理所当然。
再说说 Saoirse Una Ronan,她实在是我最爱的女演员之一了,从《伯德小姐》里面的倔强冲动的青春期女孩儿到《小妇人》里既坚韧勇敢(剪头发的样子真酷)又实际上内心温柔的部分,而最终乔也获得了她希望中的幸福:
劳里和艾美夫妻俩在天鹅绒地毯上安然踱步,为幸福的未来筹划,把这个家料理得井然有序。与此同时,巴尔先生和乔走在泥泞的路上和潮湿的田野中,享受着一种不同的散步情趣。(《小妇人》原著)
而上一部的1994 年的《小妇人》电影正巧在她出生那年上映。

结尾:
无论电影的插叙用色又或者剧情设计,这都不是一部尖锐的矛盾剧或者过于强调女性主义的片子。我更愿意将它视作当乔在油印室看着新书完成时导演希望与观众们一同经历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满足感的分享片子。而原著小说的结尾也是这样说的:
马奇太太大为感动,张开双臂,仿佛要把儿孙们统统搂进怀里。她的脸上写满母爱,感激和谦虚,动情地说:“噢,我的姑娘们,不管你们活到多少岁,我都不指望你们会比现在更幸福了!”(《小妇人》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