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孩子讲《父子卖驴》 的故事。
这可能是逻辑学里很基础的东西,但是我们可能都忽视了这个故事。
我们为什么活的累,可能就是太在意他人的看法了。
还有最近看完的《鬼才之道》
死了都要当牛马 ,要成名 ,要被人看见, 不然就魂飞魄散。
之前一直认为‘I see you’是个很浪漫的词。
“I see you”意味着你不仅看到了对方的外在,更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理解包括对方的痛苦、挣扎、美丽和张扬,甚至是他们不愿被看见最黑暗的部分。
但是现在我觉得想被看见是一个可怕的诅咒 。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长大一定要成为一个特别的人这样才有出息 。
无时不刻的希望被朋友看见 、被父母看见
被老师看见、 被领导看见、
有爱人了希望被伴侣看见 。
这可能是被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在原始社会中,“不被看见”可能意味着被群体抛弃,进化塑造了人类对被忽视的恐惧。希望有人对自己重视,‘士为知己者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而他人的反馈像一面镜子,许多人通过外界的“看见”和“重视”来确认自我价值。
但是太在意他人的感受,可能会丧失了自我。‘他人即地狱’。
若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于他人评价,可能陷入“讨好型人格”或“空心化”状态(如寓言《父子卖驴》的讽刺)。
放下对“被看见、被尊重”的执念,回归自我。
“被看见”是生存的起点,“被重视”是关系的深化,但二者的意义最终指向 自我与世界的平衡。既不沉溺于孤独的“隐形”,也不迷失于喧嚣的“被凝视”;
在向外连接与向内扎根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