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盖曼的一贯风格,同《烟与镜》如出一辙的暗黑成人童话。
电影三星。一星给美术,一星给音乐,一星给勇敢无畏的Coraline 。
剩下全是吐槽。
首先不太清楚制作方到底想把电影做给谁看,对儿童来说太过惊悚,人物立绘能成为童年噩梦(朋友亲身证实),恐怖谷效应过于明显;如果说给成年人看,情节又过于简单且不堪细想,又是一个越琢磨越生气的故事。
归根结底故事核心非常简单:
掌控欲太强以至于变态的妈,被操控的爹,打破枷锁拯救家庭的女儿。
我更愿称之为:
互害的母女,回避的父亲,逃不脱的厌女凝视。
母女关系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且有两种:(1)母亲冷漠且回避,忽略女儿的情感需求,“压制女儿作为女性的吸引力”(引用自@图宾根木匠);因此女儿受伤之后,转而投向另一种(2)掌控欲极强,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的母女关系;觉醒之后认清母亲丑恶的真相,逃出掌控,并将其砸碎、尘封、彻底消灭。
相比之下,父亲这个角色显得格外无辜(说真的没有人发现他和艾德里安·布罗迪长得一模一样吗),他不会像第一个母亲那样口出恶言,虽然在敷衍女儿却采用了相对温和的手段(游戏),也潜在地开启了女儿寻找替代母女关系的可能性;在两段母女关系中,他都扮演了被操控的角色,但是尽可能地为女儿提供陪伴和支持,甚至承担了部分来自母亲的伤害。
在这个故事中,男人是无辜的,女人是需要互相戕害的。因此Coraline 只能是女儿,她是被害人,向男人想象中的(父权社会设定下的)加害人进行反击,而父权处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位置上。@人人有爱 的评论说这种砸碎、尘封的物理消灭手段非常男权,我完全赞同。如果是女性视角,这个故事更有可能的走向是:女儿消除母亲心中不被爱的不安全感,走向和解。
因此我也更加反感本片的中文译名《鬼妈妈》,一方面这个名字过于恐怖以至于一度劝退我,另一方面它将视角完全集中到"罪魁祸首”身上,而罪魁祸首另有其人,“妈妈”只是承担了一个虚名而已。
如果再往后退一步看全片,本片明面上的boss是母亲,实际上还有一个潜在的幕后boss —— 怀比奶奶 —— 她是粉红房子的主人,仅凭呼喊操控另一个男性的行为,开场由坏妈妈缝制的假布娃娃后来在怀比奶奶家中找到并送给了Coraline。我认为怀比奶奶在某种程度上是母亲的投影,而她对怀比的掌控,又成了女性专制(罪恶)的另一个证据。
对比男女配角的处理上,同样是年华逝去盛时不再,女性配角(两个占卜师)有几乎令人不适的性征,她们在舞台上的成功依赖于剖开躯壳,展示完美的年轻的身体;而男性配角只需要依赖他对下属(老鼠)的领导力。
就算抛开所有性别视角,这个故事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儿童故事,因为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在不被爱的家庭中你已不能奢求更多,外面的好都是陷阱,你出生在这里,这就是你需要忍受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