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品公号【暗的光】,欢迎大家。
终于等到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厦门站路演
这神奇的电波无形之中也让我准时下班了,可谓神奇;
现场座无虚席,可谓震撼。
按照惯例将本场映后对谈进行了梳理,相信喜欢这部电影的影迷将越看越有回味

A:写剧本前就已经确定了伪纪录片形式,那么必然就需要选择手持的拍摄手法以及跳切的剪辑方式来体现真实性。因为其实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新闻:一个人声称家里有外星人,带着记者去到家中,打开冰箱里面躺着一个硅胶娃娃,就像电影中所表现。我想:它如果可以是电影的话,那可太酷了,刚好可以满足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趣味,所以我就觉得想把这个东西呈现出来,于是选择了伪纪录片。
Question:摄影机根据影片的节奏发展从一开始的“强调式”采访到后面的逐渐削弱其存在感,请问摄影机在影片后半段,导演想把它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A:摄影机一开始就不打算将它作为电影中的角色去呈现,因为这样我们需要花一些不必要的铺排去解释它,打乱节奏的同时也显多余。关于这一点有网友表示像是一个“智子”的视角(取自《三体》),我觉得这个看法贴合且炫酷。其实我更希望它代表了观众的视角,就像是观众跟着他们一起在旅途中,你到了一个地方你好奇什么,摄影机可能就代替你拍到什么。至于影片后期摄影机的存在感低,这方面我认为一旦在片头去建立了这个语境,就没必要在后续反复强调,后面的重心应该让位于故事和情节,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进入故事。只不过在日食的段落中我觉得可以用伪纪录片的形式去做一个“小彩蛋”,这样可以跟观众进行一个有趣的互动。

A:其实你的表达或许有误,这部电影中没有临时演员,所有桥段都是经过设计的,有的是剧本导向,有的是情境导向(只给情境内容,语言由演员自己发挥)。比如村民们,有的村名其实是专业演员,有的村民是当地剧团成员,有的是真实当地村名,因此对于每个演员的要求是不同的,专业的演员自然需要承担台词中的信息传递的工作,比如说“孙一通的父亲”“家里头为什么要摆狮子”等等,这些都要交给专业演员;有些仅仅需要追求真实的质感,比如描述石球如何飞到手里的桥段,则就交给真实村民进行Freestyle。基于这些再将所有桥段拼接在一起,就给大家一种整体很真实的感觉。
Question:跳切和伪纪录片形式与荒诞故事线结合的挺好的,如果用正常叙事可能会让人觉得很抓马,但是这部分有点像近期热播的短视频小故事,请问这部分是否是导演的灵感来源之一?
A:我在19年就确认了这部片的拍摄风格,其中的跳切、手持、记录的形式其实是一种既有的风格,并不是短视频的独创,并且在多年前我也拍摄过一个伪纪录片,只能说大家恰好兴趣相投。

A:毫无疑问是特效。主要是麻雀在石狮子那段,这部分涉及到特效中最高级(S级)的生物特效,开销一下子就上去了。这部分本来打算用真麻雀做的,但是后来发现麻雀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了合理合法,只能用特效了。
片尾从宇宙拉到尽头的特效是流浪地球的特效公司做的,这个镜头其实按照市场价的话,我是肯定支付不起的,特效制作团队其实也是为爱发电,算是做一个《流浪地球》,搭一个《宇宙探索编辑部》
(我想说麻雀特效那边会不会按只收费emmmm)
Question:影片里为什么设置诗歌的表现桥段?
A:诗句部分跟孙一通这个人物有很大关系,这个角色的造型是头顶铁锅,他在剧情里也一直在接收宇宙的信号,他也有专属于自己如何去理解诗歌的表达,他觉得数学是一个特别确定的东西,可能数学的边界就是逻辑的边界,但诗歌可以深入到意识领域,对于生活有一定的超越性。所以孙一通在接收一些人类无法理解或无法直接表达的东西的时候他就会通过写诗的方式去处理。

A:我很感谢“外星人猎人”的脑洞,实在太酷了。其实红帽大叔的帽子上写着“陨石猎人”,红帽大叔更贴近伴着者的定义,唐志军像是“东邪”,而红帽大叔则是“西毒”,两位都是圈内大侠,相识多年后在此论剑,大叔帮唐志军买单的小饭馆也可以理解为“龙门客栈”,我想把这个“世界”做的更加丰富,更加真实。
王一通补充:陨石猎人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职业,并非编出来的。
Question:电影的英文名与西游记的英译名一致,但西游记整体风格较为乐观,反观本片则较为哀伤,英文名部分将这两个概念进行嫁接时导演是怎么想的?
A:我觉得这个故事最后虽然有一些悲伤的成分,但从某种程度上依旧是圆满的,唐志军其实也去到了他的世界,他抵达了宇宙尽头,乃至回望看到了宇宙的轮廓,我觉得他被“点悟”了,于是有了最后的与自己和解。我觉得这部分跟唐僧取到了真经没什么区别。

A:王一通:由于我自己也是导演和编剧,所以我在表演上有很多形而上的思考以及所谓方法论的支撑,但我去演绎时候的方法论就是“相信”,把所有的技巧和设计交给无意识的领域。我只能说在片场时艾丽娅老师给我的感受非常尖锐,就像片中以普通观众视角去查看,对于孙一通的行为存在着质疑。我对她的害怕也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我有跟她在刻意保持距离,演完片子之后才慢慢熟络。
Question:电影里有很多西游记的意象,骨头是金箍棒,锅是紧箍咒,其他角色是否有西游记角色的对照?例如艾丽娅老师是猪八戒等?
A:这个是肯定没有的,我们真正想去对应的只有唐志军(唐僧)、孙一通(孙悟空),其他角色没有想去进行划等号级别的对应,这样做很容易造成束缚,因此我们没有想去做一个特别明确的对应。但部分情节写完之后发现跟西游记会有某些关联,例如唐志军一行人第一次看到“冰冻外星人”,可以理解为一行人到了小雷音寺,以为见到了“真佛”,其实徒劳一场;包括遇到的驴子,你可以理解为白龙马,也可以理解为通天河里的大乌龟,都可以去这么理解。

A:孙一通其实不算是自闭,我给这个角色的定义是“格格不入但泰然自若”,他是一个完全自洽的角色,有点像“跳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他不能用正常人的标准去框定他理解他,他是一个超越的存在。其他角色的话,其实可以把电影理解成一群失败者的故事,每个人都有各自失败的地方,唐志军失败的就是在于他寻找外星人就是一个妄想,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格格不入的行为;那日苏则是虚无主义者,虽然每次都来找外星人,但其实骨子里无所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外星人;秦彩蓉某种程度来说并不是失败者,在这群众是最正常的,她用正常人的视角来评判这群“神经病”。所以就是想通过这样形形色色的人来呈现出一个失败者联盟。
Question:孙一通念诗的桥段是否有致敬贾樟柯导演?
A:我们理解你喜欢贾樟柯导演和路边野餐,但两部电影的桥段之间不合适画上等号。影片中的诗歌全部是主角王一通自己写的。

A:我上次听到这么专业的问题好像是在清华大学和杭州航天学院的院长坐在一起的时候。我只是一个民间科学爱好者,感觉我不太配回答这个问题。(实在不敢擅自发言HHHHHH~)
Question:导演的第二部电影是否在筹备当中,新片是否会延续《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子的风格?
A:当前暂无进一步创作的计划。
Journey to the West
最后
使用阿尧导演的旁白来进行结束:
“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人们内心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