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微博了解到了这个昆明男孩,紧接着博文的便是他已离去的噩耗,这种知道结局前提下的观影便伴随着潸然泪下和无尽的难过。

在影片中昱国父母的part我辨别出来我与他们居住在同一小区,我不禁想象,昱国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小区徘徊,和我一样在桂花飘香中漫步……我和他有相同的困境,“But if I can’t study abroad,life can’t carry on ”,正因如此,他父母放手的爱更让我动容:“我都不会笑了”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父亲能表达最深重的悲伤;“如果有平行世界的话,我希望在那里他能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过着他想过的生活”则是不常见的父母对子女的无条件的也是最真挚的祝愿。剧集中昱国说他从没见过雪,我突然想到22年初的一天凌晨,我在教学楼写着建模比赛的稿子,突然天降冰雹,然后大雪打在外面的枝叶上,下雪了,天亮后朋友圈里昆明同学的照片视频足以看出他们是何种激动,我突然理解了他见到东欧雪景时的激动。

不在当下的归属感,便是我与昱国共情至深之处。他说,他就像一只龙,在他的梦里,“但是我的心被刺破了,我从天上掉下来,我的肉被分给了人们”,他说他这个梦让他很高兴,昱国妈妈念到。而我眼前浮现的,便是他温暖的、又略带小骄傲的微笑。

一语成谶,这条龙怀揣着不断探索的激动,掉了下来,仿佛是一个甜美的错误,又仿佛是神圣的献身。仅仅只有80天啊,我头一回为荒谬的命运流泪,不同于其他小说中饱经人生阅历的中年人,昱国仅仅离开时仅仅16岁(而在他17岁的这一天,他被授予巴克乌的名誉市民)。在这80天里,他参加国庆、发表文章、用罗马尼亚语朗诵……如此丰富的活动,竟只是80天。

他是幸运的,在如此小的年纪便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去到了自己的精神之乡,他身处在能让他深感幸福的东欧,是全感官沉浸式的富足。他拥有精神富足的家庭,从父母的谈吐中,我看到了一个被当作“人”对待的孩子,他们无条件地支持培养出了如此纯粹的灵魂。昱国与他的妈妈分享经历的一切快乐,父母因为他的话语而惊叹,只有能给孩子带来正向反馈的父母才可能得到孩子毫无保留的情感传递。

我想到了我的父母,对我爱好的默视、贬低,我无法在于他们的交谈中获取感情力量,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毫无言语的欲望。我羡慕昱国,有理解他的父母、欣赏他的教授老师,在他离开前的那段日子里,他都是充满喜悦迎接每一天的,A Celebration of Life,Chinadaily给他的报道起了如此标题,我更愿意相信,昱国是永远地生活在了那里,庆祝着每一天。而他的精神之乡,也转变为了他物理存在的家。而我在昆明,追随者他的纯粹。

...
昆明的美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孕育了昱国的美好吧
...
相同的小区
...
希望我也能有一天,向昱国一样去到我的精神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