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翁翁
正午室外黑雾压抑,我就着微光想与窘境无关的事情。
艾米莉觉得自己一无用处,她想用诗慰藉联邦士兵的想法被周围的人否定了。她还能做什么,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写作,可写作的意义又何在呢。女人们为联邦战士缝着绷带。母亲缝着漂亮的枕套,她是为刚出生的孙子缝的,她满腹怨气,哀怨于自己的儿媳妇不让她照看孙子。艾米莉把父亲原谅哥哥的消息告诉了又一次喝得烂醉的哥哥,可哥哥还在厌恨父亲对他的忽视。组织缝纫小组的黑女人还在冒充自己的丈夫,给丈夫的情人贝蒂复信。尽管丈夫已经牺牲在战场上,她却要用破碎的心去安慰丈夫的情人,以免她的心也一同破碎。
艾米莉怀疑自己的双目将要失明,失明之前她希望好好地观察外界,因为那是她了解事物的唯一方法。
我现在也经常看事物模糊,症状和她的差不多。我猜原因可能是用眼过度,也可能是衰老所致。心里很慌很急,很怕从此失去视力。除了治疗,我那时一直在搜索假如眼睛真的瞎了,替代视力的方法。专注到搜肠刮肚,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假设结果。比如能不能换个机械义眼,如果不行,现学盲文会不会很难,等待的时间会不会很久。
因为眼睛对于我来说很重要,没有视力,我就会变得一无是处,失去了谋生的技能。写代码几乎是我唯一的谋生方法,缺了眼睛等于提前宣判死期,将使我失去在这个社会上的立锥之地。
好莱坞的影视越来越污,从初期朦胧的爱情动作片,到尺度越来越大的性爱题材,镜头越来越暴露,越来越真实。这就像动物园给动物投喂带血的肉,一旦把观众的野性唤醒了,你就得不断地投喂生肉,不血腥一点,不真实一点,他们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内卷越来越严重,编辑、导演争相突破底线,加之老外有一百多种性别认知,影视的内容变得越来越腐。
偶尔出现一些文艺片让人眼前一亮,好像好莱坞编辑团队灵光乍现,重新恢复了世界级水准一样。电视剧《狄金森》是以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和生平作为线索创作的人物传记剧集。剧集拍了三季,每季有十集。编辑的故事编排能力非常高明,将艾米莉的写作时间线放进时代背景线中,将美国内战、黑人奴隶、贵族的衰落及新思潮的兴起等内容交织在一起,从寥寥的诗歌内容中编造出丰富多彩的故事,很令人钦佩。因为诗歌的信息承载量实在太小,能够记录下的信息很有限,在这样的基础上编故事很不容易。
作家的兴趣和普通观众还是有所区别,比方说同一类型的故事,普通观众年年看,年年看不厌。但作家会厌烦,他们不会容忍千篇一律,故事缺乏新意对他们就没有吸引力。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也不错,可惜像《狄金森》一样没有多少观众。现今的读者爱读爽文,观众爱看爽片,触发思考的内容逐渐被人抛弃。现实已经如此艰难了,又何必再拿文艺片来折磨自己,所以现今当傻瓜最爽。
闲暇看了《致命女人第一季》,剧情还没有理清楚。就见刘玉玲那小小的身体浑身是劲,像个小马达一样满屏地跑,由之认定这个角色不是善茬。之前读过简介,大概知道这是个关于女人杀人的故事,所以当看到女人们的丈夫一出场,就会忍不住去猜这个男人会在哪一集死掉。人们的死亡原因千奇百怪,《死在西部的一百万种方式》中有一些有趣的内容。杀死人的方法非常多,杀人的起因非常复杂,让一个女人起意杀人,要么因情,要么因财,要么因为对方的迫害。剧中的女人各有不同的杀人起因,而被杀的人自有可恨之处,当然女人也并非无辜之人。看过三集又想起谚语,自古奸情出人命,故事发展充分验证了古人的智慧。
美剧的感情戏更符合实际情况,看起来更为合理,不觉尴尬,不像国内的单调得要命,简单得要命,一眼就能看出结局。美剧的感情戏不断有反转,反转,再反转,杀人剧情也是如此。
可不管怎么样,编辑安排艾米莉和她嫂子之间产生不伦之恋是几个意思?当然画面不污,甚至有些美好,可一个文艺青年在那么封闭的年代,发展一段女女之爱,这玩意儿可能嘛。
人们一厢情愿地希望爱不附带任何条件,却不知道纯粹起来的爱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