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感想没有写完,就移步这里了。阴差阳错看了49年和04年拍摄的两个版本——相距五十余年,电影艺术在这几十年里经历的改变清晰可见。

现在想想,能耐着性子把49年版的电影看完也是很不容易。powerpoint剪辑style,永远对不上的唇形和voiceover,单薄的人物刻画,突兀的台词与画面,都在向我们阐述着它的古老。然而我们自始至终都以为它是04年版的(导演故意拍成了怀旧风格电影)。直到看完之后我要来douban mark这部电影,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看错了版本。当即决定再看一遍04年新的版本。

49和04年的两个版本其实差别非常大,甚至连立意都差了很多。49年,二战余烬未消。电影主要聚焦的并非男女主之间微妙的感情,而是主要聚焦于作曲家男主的心理变化——从最开始歌颂法国文化的伟大/深信法德两国的战争会让两国文化水乳交融——他对于战争的态度是积极的。然而他梦幻的浪漫主义很快还是被极度法西斯主义的同僚打破;痛苦之下,他也只能选择忠心报国。整部电影80%的时间都在feature男主的独白;偶尔有些含双冠意的台词令人迷惑——他到底是在真心歌颂幻想之中法德两国的交融,还是他与那寂静的女主的结合?临走时候,大海般的寂静终于被打破,女主轻语“Adieu”前后,电影给了女主的眉眼几个非常突兀的特写,诡异生硬,完全抹杀了本就单薄的爱情主题。

这种情感刻画的匮乏,在04年版的电影里被弥补了——譬如男主目睹女主被molested,譬如女主用巴赫的平均律救了男主一命,譬如女主偷偷潜入男主房间深深嗅闻他用过的衣物。回想起来,竟然觉得稍微有些过度添油加醋。04年版本对于男主的关于家国/战争的独白,也相应的有了非常多的删节。我想04年版本更多是取了原著的人物设定与主要情节,抛弃了大部分原著里关于家国情怀以及战争的讨论,从而专注刻画男女主之间微妙的感情。

但是我觉得男女主之间欲说还休的情感刻画的不算惊艳。

首先,我很能理解女主为什么会倾心男主。却问,她身边除了这位帅气/绅士/还弹得一手好琴的军官,还有什么能媲美的适龄男性?简朴的乡村生活里,除了出现了一位试图猥亵她的渣男,似乎再无别人。

军官对于女主的感情就更难以捉摸了。女主一开始对他展现出完全的排斥态度。除了男主第一次进门前,她在演奏bach平均律以外,我没有get到任何男女主之间浪漫火花的信号。男主最欣赏女主什么呢?以他的身份地位,应当认识非常多出色的精通音乐的女士,为什么他和这个法国小镇上一个只字不语的年轻女性产生了暧昧呢?他对她的感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是掺杂了他对于处于弱势的法国的怜悯?还是出于他对法国文化的热爱?我觉得男主并没有真的爱上女主。一人身处异国,无法被同僚理解,违背良心投身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他内心可能是非常寂寞的。他能感觉到女主是很关心他的——那首救了他性命的平均律,是电影里关于两人情感线的一个twist,然而自始至终,他们两人也只是有着相互的淡淡依恋而已。

哦对,49年版本里,男女主演奏的都是bach赋格曲。哈哈,大概五十年过去,人们对于古典音乐的品味也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