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齐马蓝故事的新的解读

齐马蓝的故事和鱼之夜的故事是在《爱,死亡和机器人 第一季》中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
一般而言,对齐马蓝的寓意解读是说回归本真的境界,但我有着不同的理解。同在一部剧中的鱼之夜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把身上文明的产物都脱去,赤条条地像个婴儿,年轻人可以在沙漠的空中像鱼一样纯粹地浮游。可结果是这种古老的世界,也存在弱肉强食,年轻人被一条大鱼所吞噬。
我认为要提防过早地回归本真。当然这种观点带有比较功利的看法。
劝年轻人应有所争,而不是过早地陷入老子那种复归于婴儿的境界。当然道德经主要是说自完之道,并没有否定进取之术。
一些人只关注了齐马蓝的结局,于是便很感动,认为自己读懂了这个故事,认为这是一个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的爽文短篇。而没有关注到他的结局,有着衰弱的一面,那便是他的消解,即死亡。
这和老人常常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是一个道理。
我们还要看到齐马蓝如何从一个清理池壁的机器人,不断地升级自身的零件,变成一个著名的艺术家。还要看到他死前的成就有多么大,足以让无数社会名流来参观他的绝笔。还要看到那蓝色的欲望是多么强烈,足以爆破一个星体来承载他的壁画。人也是有繁衍欲的,谁都希望子孙满堂,家族延续不断。基因是自私的,能用尽一切手段,更多地复制自己,存活于世。
一个无所成就的老人是不会被采访的,世人更不可能给他送葬,就连他的子女也可能不理他的死活。那些逝去的人,也是分等级的,一个名人的早逝比普通人的早逝更被认为不应该,更能获取流量与惋惜,而后者的行为不仅惊不起波澜,甚至还会被鄙视为幼稚、玻璃心和逃避。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死了,就是死了,可见名人的价值足以体现到方方面面。当然我并不是要求这种悲痛上的均等,也不是表达讽刺。人微言轻,理当自尔。也许这个例子是沉重的,不适合用来论述我的解读。但我想没有其他本土化的和现实中更适合表达这种警醒作用的例子了,毕竟早点认清这一点,老后也更早地坦然。
不仅要看到齐马蓝故事超然的一面,还要看到现实的一面。
要看到齐马蓝年轻时那拿破仑般的征服欲。
不要过早地陷入自己。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自己”适合在有所成就的年老后,而不是年轻时被消费主义控制后的那一番复读机般的说辞。
回归自我,应在开拓眼前的新大陆后,顺序不能反。
年轻的后浪干就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