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部纪录片是几年前拍的了,但我怀疑人们对中式教育的理解并没有长进,偏见一旦确立便是很难纠正的。

在谈这部“纪录片”的失败之处前,我觉得可以的肯定是它大胆的尝试和无畏的精神,尽管它以有失偏颇的方式展现中式教育,但它好在提供了一个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方式。

首先我不过多谈论BBC拍摄该纪录片的目的和企图,尽管我们都知道BBC有从各个方面扭曲中国真实性的倾向。我觉得应该用“真人秀”来称呼这部纪录片比较合适,因为其娱乐性大过客观性,可以说是BBC的又一个噱头。

该纪录片看似是打着借鉴中式教育的可取之处,并且试图回答中国教育模式是否能引进英国的问题(答案是不)但从头到尾都充满着对中式教育的刻板印象,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节目效果而突出差异,但更多的是长久以来的偏见。片子旁白一直强调着中国教育的“专制、强势”,并且刻意地与英国公立教育“自由、民主”作比较,还时不时映射我们的党和政府,别和我说这没有任何误导和阴谋成分,只是你选择忽视而已,那几位中国老师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说着“中国学生什么都没得选,我们把他们当作机器一样不断训练。”“在中国,个性是不被鼓励的。”中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更严格的,尤其是基础教育,这背后是有合理原因的,但它并不是纪录片里所呈现的那种毫无人性、权威至上、令人恐惧的教育,从中国人口中说出这样的言论更是完美地印证了西方的刻板印象。

在这几个老师声称着自己“代表着中国教育、代表着中国时”,我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这几个老师是否知道马哲最基本的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不思变通、死磕到底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否知道在教学上运用发展、运动、整体的观点?这几个老师不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学,反而是遵循过时已久的模板,迎合着英国人的中式幻想。

另外一个就是该实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实在令人不解,上体育、数学、自然科学、普通话,这些科目都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会有社会文化课?这很明显就是自撞南墙,在如此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尝试灌输中式价值观,如果是温和地引进儒家积极思想(前提是在共同的道德观内),比如孔子的一些观点,这都没问题,可是像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问题怎么可能在短期的教学内得到调和?并且在教学中触及到核心价值观分歧时,这几个中国老师的处理方式也非常糟糕,他们为什么觉得自己可以挑战他国几百年形成的价值传统?孔子先生的“君子和而不同”呢?学术无国界,但社会教育绝对有。

最后,关于英国是否有条件引进中国的教育模式,回答是不。教育是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制约,中国社会与英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千差万别,你不能把教育单独拿出来,不考虑社会因素,简单地移植某一教育模式,任何这样孤立的尝试都不会有结果。可能有人会说至少这个纪录片提供了两国教育制度的对比,虽然没有结果,但也是个很好的尝试,对此我只想说,这样的对比没有什么借鉴价值,因为它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错误的偏见上,这是不公平的,对双方都是。不论是中国老师还是英国师生都看似开明地拥抱对方的教育,随时准备互相学习,但事实是双方都从头到尾都有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比如中国老师说的“我相信中国教育就是最好的,最成功的”“英国学生就是比中国学生学的差”,自信可以,自负就有点过分了。新世纪的教育本该少一些有色眼镜和各自为营,但目前国际间教育合作规模小、受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对他国教育缺乏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和学习。也许有些地方真被这个纪录片戳中了,中式教育仍亟待改革和创新,在民主办学、教学和鼓励式教育上还得加把劲。我一直对中国教育有信心,中国的现代教育起步晚,我们仍有很大的革新和上升空间,在优越的社会制度的保障下教育公平和质量也在稳定提高,我相信我们能越走越远。对待这种纪录片,要有一定文化自信和自觉,无知和自负或者自卑都容易被其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