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16岁的女生,第一次看狗十三应该是一年多前,大概15岁,比李玩高了2岁,当时没有看懂,给的分数是三星,觉得很混乱。当时也写了一篇影片记录,不过是瞎写的,没什么重要的,只记得我写的最后一句是很多年后我对这部电影的记忆可能就只有最后李玩转身留下的背影。

再次重温这部电影是一个特殊的原因,因为想瞎写关于成长类的剧本,就回来借鉴这部电影,所以也搜索了剧本来看。现在来说说第二次看的感受吧,第一次真是没看懂。从剧本来说,编剧是焦华静,是导演曹保平的学生,两人还一起合作过<烈日灼心>,<狗十三>是编剧的毕业作品。

...
焦华静的采访(图片被压缩了。。

故事总的来说就是讲了一个13岁的女孩,围绕一只狗展开的故事。

关于剧情的第一个所想讨论的问题,李玩家庭里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个问题古往今来都蔓延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深深植根在几乎每个家庭中。 在农村,以前的观念是多子多福,对,是子,不是多女,有多少人生多了养不起就把女儿卖掉或是抱给别人。发生在我身边的就有,我的爷爷的妹妹前面生了三个女儿,第四个是儿子,因为养不起,把其中一个女儿卖给了别人,最后好不容易得到的儿子百般呵护。这是问题吗?可能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习以为常的,不会有什么女权男权概念,多可怜啊,这是不正确的,但当事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们只能去顺从,只因为自己是女孩儿吗???这就是问题。我的外婆最近才告诉我因为她生的是女儿,也就是我的妈妈,在以前被我外公的妈妈那里受白眼,被排挤,甚至遭受侮辱性的词汇。。。。这难道也不是问题吗?

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做错了什么?染色体不一样吗?电影中,弟弟的出生时的第一声哭声,就让爸爸绽放笑颜,一家人捧在手心里稀罕的不得了。女孩儿的名字随便取,男孩的不能随便。电影中最初李玩的任性,可能也会导致观众觉得父亲是对的,她太不听话了,是她太作了。没错,最开始我也是这么觉得的,我都想打她,可是现在看,她当时只是一个13岁的女孩,13岁怎么可能懂事到丢弃了自己心爱的东西还能保持理智的说一句算了,更何况她没有求大家找,她是一个人去找的。其他人在丢狗了之后也没有想过要去找,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只狗狗对一个女孩儿意味着什么,只需要打感情牌,告诉她爷爷遛狗很辛苦,让她体谅长辈。李玩前期任性的性格也和她从小就离开父母,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分不开,可以看出,她和爷爷奶奶的感情也没有很深,本身的性格就是喜欢物理的孤僻的沉稳理性的学霸形象,这也可以为她以后这么快的转变做铺垫。

有人说,李玩很幸福了,至少还有一家愿意在乎她的感受,爸爸愿意哄她,奶奶愿意找她,爷爷护着她,姐姐也爱她,继母也对她很好。我不否认这些角色确实有这样做过的。从爸爸的形象入手,就是一个阿谀奉承,功利主义,时而暴躁易怒的典型父亲形象。从最开始让女儿改志愿,在学校大庭广众下追着她抱怨自己多不容易来处理她的事,还塞给她钱,他总觉得作为父亲自己是对的,自己见识了很多,自己都是为了家庭,自己很不容易还不被理解。可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去理解子女,甚至是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这也和电影最后形成了呼应,弟弟不想学溜冰,可大人觉得溜冰是好的,就只能去学。弟弟倒下去有站起来,像极了李玩。他们会时而暴怒,因为他们想控制的东西不听他的掌控了,他们都觉得女生是物质的,哄哄就好了,给女儿买支狗,一模一样的,新的,他可以买好多只,这样的爸爸真好啊。。。。就像给女人买包。。真就没有心,没有感情。他们好面子,他们期待炫耀自己的女儿,当然,儿子更好,不过都可以,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就像每当李玩让爸爸满意的时候,他就会无限表达自己对女儿的爱,强加给她,还扮委屈,装可怜。女儿慢慢的也会成为爸爸,他没有尊重认可过女儿的爱好,认为人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还去看天上的,答应去看天文展也只是为了暂时哄女儿开心的工具。物理奖他只看得到奖这个字,看不到物理。天文展没去成,又买个东西哄哄就是了,但是一次次的重复只会让李玩愈加失望。

爷爷奶奶,宠爱孙子,只是更宠爱男生。爷爷口中时不时冒出的小女子,女娃。。都暗含了挥之不去的观念。如果大家真的重视李玩,真正喜欢她,她会感受不到吗?这种东西都是隐晦的暗暗的很小的存在在家庭里,谁也不敢太表现出来,家里有哥哥弟弟的女孩子们也只能小心翼翼的服从,说出来他们也不会承认。李玩,不傻,所以她看清楚了,那一打清楚一些了,看到弟弟时越来越清楚。弟弟了喜不喜欢姐姐,姐姐必须喜欢弟弟,必须好好相处,让着弟弟。为什么弟弟任性没有人管他,她永远只能低人一等。这才是最难受的地方,说不破,说不明白。

关于影片中的狗爱因斯坦,电影英文名很有意思。两只狗象征着李玩的心理变化,李玩看到狗狗第一眼是很喜欢的,说明她是一个善良,脑袋里还充满幻想色彩的人,就像晚上听到的楼上的鸟声。她喜欢狗狗,这样的人居然会为了不让爸爸下不来台最后吃狗肉,女儿只是爸爸获取虚荣心的工具。小狗最开始很粘她,她找到了情感寄托,很怜爱它,所以才会在狗走丢时一直找它,她不是非要一只狗,她寄托在狗身上的感情走丢了。家人买来新的狗糊弄她的时候,她更难受了,她有委屈说不出,她陷入圈套,走不出来,只能接受。在看到蝙蝠被老师残忍打死时,她可能想到了新的爱因斯坦,所以把它接了回来,慢慢接受了它。狗狗是通人性的,他知道谁会对他好,对他不好,所以他可以在李玩的安抚下平静下来,也可以在被送到寄养所时不吃东西。李玩心中最后的光磨灭了,她只是想知道它被送去了哪家狗肉店,而没有想要把它接回来。因为它在外面可能会获得更好,有人喜欢它就够了,就像在最后看见真正的爱因斯坦时它害怕它认出她扑过来。懂事的让人心疼。。。没人真正会在乎她的感受,哄她开心送一只狗,可是把弟弟吓着了,没人在乎她的感受,即使她苦苦央求,沉重的打击。

这部电影真的太真实了,暗戳戳的,没有极力渲染,就连镜头都没有过多的移动。看懂了,是不是我也快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