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潮流合伙人》到《720潮流主理人》,对于明星玩潮流这件事还是不太敢恭维,倒不是说他们不够潮流,而是潮流这个东西有时如同哲学,当你用大白话去解释时本身就不潮流了,而且还要做成电视化的节目,传递到屏幕前其实是很难被感知的,另外,当你说我很潮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有居高临下之姿,一旦有这样的姿态,如果一秒对“潮流”的解释垮掉或者一件作品垮掉整个给人的印象就不那么潮了。像《麻浦帅小伙》就很聪明,本身就没有把自己抬到一个很高的“潮流地位”,只不过是两个爱美的小伙子根据自己的穿衣搭配的经验和试衣间存货来和大家做一个小的展示分享,给人的感觉不那么具有权威感很亲和,这样的态度下他们对于自己穿过的衣服也确实很有见解,就会觉得还不错,即使有那么几秒你不认同,也不会觉得你被一个不动潮的人侮辱了。

...
潮流合伙人

...
麻浦帅小伙

所以,《潮玩人类在哪里》成为除明星之外融入了业界真正的设计师,主理人之外的潮流选秀节目,还蛮期待。但值得商榷的是:潮流不可以被定义,又何来规则作选秀的评判标准呢?节目组应该也想过这个问题。所以海选阶段从两个阶段四个维度进行,阶段上,第一:再造新生(让选手把自认为古典的东西改造成新的),第二:创意森林(完全创造)。评判维度上,包含创新度、好看度、主题性、共鸣性。这两个阶段和四个维度我还是比较认同,但是就第一期选手们围绕再造新生主题的表现来说还是很失望。首先大家对于要改造的“经典”定义差别很大,有人拿了校服、还有人拿了泡泡糖、人字拖,作品展示的方式也很不同,有的用装置艺术有的上作品还有的直接理念阐述,当然,艺术及其表达方式不能被统一,但作为节目呈现这样的结果还是太乱了。

...
两个考核阶段

...
四个评判维度

反而,节目组快剪过去几个晋级的选手及其作品个人认为可以展开阐述一下,因为无论是服饰还是装置艺术大致还是通过一个电视观众可以感知接收的方式传达出来了。从做节目的角度来说,可能认为不太想以传统的方式和作品作为节目基本面进行展示以凸显“潮流不可以被定义”,另外慢剪的几个选手无论是diss打脸的师姐师妹组合,还是以一双鞋的码数变化来阐述心生定义的小伙子,都确实在真人秀表现上更胜一筹,为了节目的话题可能节目组选择了这些人加大正片占比。但兼顾节目组和观众的感受来看,我还是觉得一个成功的节目应该让人先看懂,尤其以选秀的方式进行,观众遵循了这个规则设定去看,那么节目和导师更应该尽可能遵循节目组设置的规则。

...
自认为的经典

况且节目组已经很好的把赛制阶段和评判维度考虑列举的很详细了,选手的改造方式和展示类型是不是可以再归置分类清晰一点。比如:就是统一给所有选手几件固定的物品和装置或者灵感之物,让相同赛道选手在“经典”相同的基础上去自由改造,即使是大家自己来改造自己认为的“经典”,那也稍微做个分类,比如服饰类、装置类等等,这样对于导师的评判以及观众的判断会更直观。导师们在评判过程中也可以从之前确定的创新度、好看度、主题性、共鸣性四个方向上分别进行一定的阐述,艺术虽然不可言,但是我认为这四个维度选择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任何让你惊叹得无须评判的艺术无论如何也能从这四个维度里找到让你惊叹的理由。

再说下节目出口,因为要最后打造三个厂牌,还是偏实用方向一点,毕竟没有销量的厂牌也不叫厂牌吧,那只能叫概念厂牌或者未完成创意。既然是偏实用向或者说更面向商业化落地向的出口,那么最后选拔出的人才一定不能只有idea,而应该具全产业链的几个核心能力,比如绘图制图能力、裁剪能力、搭配能力等,以此倒推,是不是选拔的人才可以更广泛一点,包括裁缝?设计师?销售?调研师?哈哈哈哈

...
节目出口

最后,潮流这个词我认为太大了,大家一窝蜂的都做潮流主题的节目,其实可能没太想清楚潮流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以节目化的方式呈现?我认为不必自己自讨苦吃,戴这么重一顶帽子,把潮流拆分来看,说不定会更聚焦和交代清楚,我做服饰就是服饰,我做装置艺术就是和各大美术馆合作做装置艺术,甚至展示方式也能更聚焦,像看展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