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是真相的影子,在影子里能看到谎言所投射的人心”。

今天,和妈妈在电影院观看了东野圭吾又一力作《祈祷落幕时》。

我没有看过原著,仅看了简短剧情介绍,讲述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伟大的亲情之爱。两个小时的精彩剧情和反转起伏的人物关系递进,让我酣畅淋漓地感受了一把亲情相爱相杀的交缠,随着电影以主人公和她的父亲悲情结局落幕,我感叹这真实的人性并深思这人性背后的东西。

失爱和强迫性重复命运的浅居博美

女主浅居博美是位美丽、深沉冷冽的舞台演员兼导演。她小时候被有外遇的母亲抛弃,并在14岁亲历了因母亲利用父亲信用卡借高利贷被催债、破产而与父亲离家出走的不幸。更大的不幸是,背井离乡的她为了父亲被骗赚钱,遭遇性侵时因防卫错手杀死了凶手。她的父亲为了女儿光明的未来和生存(当时她的父亲没有生活来源),选择以凶手的身份工作生活,隐姓埋名,让博美去福利院。从而开始了他们父女俩一辈子不能正大光明生活在一起的残酷现实。

...
图片发自简书App

浅居博美的少年时期是不可选择地遭遇了人生的两大亲情抛弃。她母亲自私、冷酷的抛弃,还有她的父亲,为了女儿的美好未来自我牺牲式的“抛弃”。母亲不负责任的抛弃让她的心里深受创伤,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母亲的爱是传承,如果没有传承的种子,就没有延续”。她后来为了自己的演员事业发展,没有与男友商量独自放弃了腹中胎儿,而无一丝眷恋。成为了一个心中无爱,只能通过不断向外抓取名誉、成就来找到自身存在的人,就是在重复她年少时失去母爱的命运。

同时,她的父亲,与其说是以自我牺牲的痛苦方式成全女儿人生,不如说是通过另外一种“希望”的方式成全自己抛弃女儿。博美的父亲说:“听我的话,幸福地活下去,守望你的成长和成功是我这一生的全部意义,而你越成长越成功,就越是对我命运的诅咒”。

这位悲情父亲,被妻子抛弃,自己无生存能力让女儿更好生活,可以说对自己的失败无能是无奈又绝望的。从他在走投无路时有一次差点跳海轻生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脆弱无助,而误杀事件仿佛给他和女儿的人生指向了一条“希望”之路,他把自己的生命意义都寄托于女儿的成功,哪怕代价是必须父女分离,隐姓埋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相见,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陪伴女儿成长并给她好的哪怕是平凡的家庭温暖和爱。

...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位父亲将自身的命运赌注负重在了年少的女儿身上,这也使后来的博美成全父亲的死埋下了伏笔。

一方面,年纪轻轻的博美做了自己导师的情人,就充分显示了她内心对父爱的渴望;另一方面,她在自身演艺和导演事业上不断努力,不仅是为了找到自身存在和价值感,也是为了实现父亲的命运诅咒。这种对生活和事业的源动力都是畸形的,不是内心真正需求的,也是失去自我的。在博美脸上基本看不到笑容,她独身一人,所有生活目的就是为了事业成功,践行和父亲的诺言。最后,她的父亲因身份暴露而为了保护女儿,选择自焚时,博美为了减轻他的痛苦,亲手勒死了父亲。同时最后自己也未幸免牢狱生活,前程和亲情尽失。

...
图片发自简书App

很多影评都把这个结局看作是父女之爱的伟大,但我不这么认为。博美的内心深度缺爱而无法内化正常的爱的关系,她年少时感受到的其实就是血淋淋的抛弃与被抛弃,那么,在他的父亲选择自焚保护自己时,潜意识里为了自己的一切,她同样也选择了抛弃父亲。这就是精神分析中常说的命运的强迫性重复,源于在家庭中没有建立联结和健康的内在关系模式,而重复早年的关系模式。

试想,如果博美的父亲能在她14岁误杀事件时看到女儿内心真正对父爱和家的渴求,以承担的另外一种方式拯救女儿,哪怕是正当防卫自首入狱,父女俩同甘共苦地与命运斗争,而不是离弃,也许博美和父亲的结局不会悲情落幕。

深陷“恋母情节”的加贺恭一郎

加贺恭一郎是一位警官。他的母亲和浅居博美的父亲是后来的恋人关系,也因此导致两人人生的交集。加贺的母亲在他10岁时不明原因离家出走,最后客死他乡。他一直都陷在憎恨父亲和寻找母亲的生活足迹中。

...
图片发自简书App

工作后他背井离乡到东京,一直与父亲没有沟通和联系,哪怕父亲弥留之际。直到父亲去世,他才通过护士朋友了解到他的父亲的临终心愿。听到父亲曾说,“舍去这身皮囊,到了那边我就可以在天上自由地看着他了,才不会成为他的累赘”时,加贺泪奔,才突然醒悟父亲对他的深沉的爱。

从博美父亲的信中,他同时得知母亲因为自卑于自己“陪酒女”的低微工作身份,担心影响儿子的大好前程,且对当时因为抑郁症离家出走心怀内疚而没有联系自己时,也似乎读懂和理解了母亲的初心。

加贺的父母与他之间,不论是童年还是成年都没有亲情的联结,也就是没有维系这种关系。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经常为了工作长期不在家里,母亲身患抑郁症都不知,更别谈言语沟通、关怀和互动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加贺自然更亲近母亲,想拯救母亲,不认同父亲甚至歪曲了父亲的爱,也使他深陷“恋母情节”。

不论是博美与父亲,还是加贺与父母,他们的早期家庭关系都是缺乏联结的,也就是缺乏爱的看见,沟通,理解和抱持。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而只是按自身的意志和预见来行事。如父母过早与孩子分床,住校,为了所谓的“为孩子好”和孩子的前程,过度报班培优、牺牲自我时间;或者只注重在外打拼赚钱,而忽视每日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倾听和陪伴,这些都是缺乏联结的爱,而不算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是弹性互动的,需要从关注孩子的真正内在需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