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谈佛法与人生的文章。整篇文章分五个部分。

    文章从作者的一次生病说起,讲到轮回中痛苦的普遍存在。痛苦乃是轮回生命的常态。当年释伽牟尼讲法的第一个时期,首先演说的即是苦谛。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寻求解脱。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苦。

    文章的第二个部分:无常与无我。痛苦并非凭空而来。根据佛陀的开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所谓我执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事实上,万事万物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坚实存在,而是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一刻不停的生灭,不具固有性和恒常性,也就是无我和无常。具备无我的见地后,再经过反复观修、体认,我执便会逐渐弱化。

      无常比无我更容易理解,观察无常能令人们比较快地体验到无我。所以文章先讲无常,再逐渐过渡到无我。释伽牟尼讲法的第二个阶段,宣讲四法印时,也是从诸行无常开始,在讲到诸法无我。

      无我指事物不具有绝对的自性,但并不是虚无主义。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缘起则生,缘灭则灭,这便是因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缘起都同时具有两层含义:空性和因果。讲无我是讲空性,也是讲因果。很多人在建立无我的见解时忽略了因果的问题,这片文章中特别提到了从因果的角度理解无我。

      文章的第三个部分:如何在生活中修无我。无我是佛教最独特也是最深奥的见解。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仅在理论上理解无我还不够,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证悟无我。在生活中修无我要双管齐下,既要体认事物的无自性,通过有意识地消弱对自身和外物的贪执来减轻痛苦,又要重视因果。随着无我的见解和体会不断深入、巩固,菩提心便会犹然而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发心,就是菩提心。

      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在生活中踏踏实实地修菩提心。根据大成佛教的教义,菩提心与空性智慧在根本上是无二别的。实践中,树立无我的见解有助于激发和巩固菩提心,修菩提心反过来也是体悟空性最便捷有效的途径。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讲瑕满难得,希望大家都能珍惜光阴,善用此人身。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仔仔细细列出十八瑕满、暂生缘八无暇、断心缘八无暇。很多人看《普贤上师言教》都会把这一部分跳过去,可是为什么上师们总是是不厌其烦地讲这些看似枯燥琐碎的内容呢?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可以用来修行正法、寻求解脱的人身多么难得和殊胜。我们需要仔细地去观察自己以及周围的人的生活,结合实际去体会在这个世界上要具备得人身、业际不颠倒、闻佛法、生正信等等条件和其困难。

      最后文章对上面四个部分总结。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以烦恼为契机去勘误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反转无始以来的惯性模式,需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世事无常,人身难得易失,所以务必要抓住此生的机会奋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