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德国人的角度讲述了二战,1941年入侵苏联的前夜,四个日耳曼人和一个犹太人在家中为出发而庆祝,他们相约圣诞节将是他们重聚的日子,然而这群年轻人还不知道接下来的人生将会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这不仅仅是这五位好友的故事,也是数以万计的德国人的命运。
威廉:作为一个老兵,他懂的战争的残酷,他知道该去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些什么,和党卫军不同的是作为一个纯正的军人他在服从命令的同时仍然保留着人性,他会努力的去解救一个犹太人,也会为杀苏联的政委而去尝试拯救,战败撤退的时候面临着老夫妻却选择了拒绝执行命令。威廉也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在部队中努力的去保护弟弟弗里德,尽可能的不去给护士夏洛特希望哪怕也是深深的爱着她,像大多数的德国军人那样,威廉在最后会将战争的意图去质疑,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为了所谓的战斗而死去,作为一个长官他彻底的开启了反战的情绪,然而在那个时代,个人已经不在是个人的了。
弗雷德:最初说出那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战争是将一个人的丑陋暴露出来的,弗雷德深知战争不是一个人的战争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战争,反战的情绪让他不听从指挥,故意抽着烟迎来苏联的炮火,哪怕遭受一顿毒打,当大家还在计划着回去过圣诞的时候也是他给大家泼一冷水。他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时候,无法改变的战争,终究让他麻木了,他开始接受着一切,因为他明白他就是这个国家机器的执行者。他会提议让苏联农民去踩雷,他也会为新兵手软的时候果断的给敌人补上一枪,开枪倒计时还没有结束前他就将逃跑的小孩打死,面无表情的拉下绞索,这些都是弟弟弗雷德的作为。他做了很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但是那又如何呢?当弗雷德会到家以后,面临着父亲的冷漠,以及10几岁的德国孩子的嘲讽,他又再次选择了回到了战场,此刻弗雷德的内心已经早就没有了逃避,他知道这场战争是每个人都无法躲避的,从刚开始的为了祖国而战到最后为了战友而战斗。其实弗雷德还是没有完全沦为一个机器,他会为救维克多而选择杀死自己的长官,最后也选择了自己结束身边从而保全战友,其实他明白,如同苏联的政委那样作为队伍的老大,只有他死了别人才能活下来,然而知道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些当初投降苏联的人有多少人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苏伯利亚平原。
夏洛特:单纯的小姑娘,响应国家号召前去入伍,最初的她将元首的意识牢牢地灌输在自己心中,当她第一次手术才发现战场是多么的不简单,她偷偷举报了犹太护士莉莉娅却又过来让她逃跑,也许此刻她也很矛盾,国家和友谊哪个更重要,在得知威廉 “去世”以后内心瞬间崩塌以致于和医生上床,此刻对于她来说无异于最大的灾难。夏洛特正是代表了德国女性中的一部分,怀着至高无上的憧憬来到了部队,本想着发挥自己的力量却发现战争的残酷无法想象。
维克多/格雷塔:一个日耳曼人,一个犹太人,水晶之夜并没有让这个犹太人格雷塔觉得灾难的到来,反而觉得这是我们的战争(德国),然而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政策让他日益艰难,他的女朋友维克多为了能够让格雷塔顺利拿到美国的通行证选择了和一个德国党卫军通奸,然而女人的想法是如此的简单,包括后面的演出结束,她冲着士兵说着自己是大明星格雷塔飞机应该为她而等待。然而在战争面前,认你是谁也无济于事,她天真的以为怀孕就是自己的护身符,但是对于一个杀人如麻的党卫军来说这只不过是一拳的问题。等待死亡的那段时间她应该明白了战争的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无助,如同屠宰场里面的羊羔。维克多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德国被排挤,在波兰同样被排挤,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敌人的敌人依然是敌人,维克多拉下火车门的那一瞬间,他已经决定不再隐瞒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了。
这个电影导演通过多条线索去讲述这场战争,字幕提示的时候从德军最初距离莫斯科的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到后来距离柏林越来越近,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影片中多次出现格雷塔的歌声,每次歌声响起的时候就会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形成一个前后照应,战争开始的时候,战争结束的时候,但是人却不是那些人了。影片中处处充满着细节,党卫军的横行,判死刑的德国军人执行撤退清理任务,苏联大兵强奸战俘以及杀死俘虏(可以了解一下苏联在二战中很多的行为不亚于德国),去往奥斯维辛的犹太人,波兰对于犹太人的仇视,以及波兰在苏德之间都不被友好对待,党卫军军官马丁尽管有很大罪行依然没有被审判(政治没有正义,只有筹码)。本片中将战争的残忍,人性的转变,以及被侵略农民的无助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同时也处处体现了战争中少有的温暖,比如苏联老夫妻平静的问威廉需要来一杯吗?以及波兰队长在得知维克多是犹太人还给了他一把枪,并且放了他,夏洛特被强暴的时候莉莉娅却帮她解了围。可以说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反战片,他是一代德国人对于父辈的思考,在面对着过去的时候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不忘历史,反思历史,以史为鉴,这个哲学思想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解释的明明白白,战争之下都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