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过去了半个月,该捧杀该炒作的热度都告一段落,我想我们也是时候冷静理智地重新审视《信条》这部说实话真的很一般的作品。

我将我想提出的问题大致总结成了三条:

1.叙事内容毫无逻辑的随意拼接是否就能构成所谓的悬疑和烧脑;

2.为了烘托和渲染主角与故事的联系而使用过度庞杂的人物塑造以至于完全削弱性格、选择以及弧光的表现这一做法是否值得;

3.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是去看电影,还是去看诺兰。

先来说第一个。刚看完从电影院出来,我就毫不犹豫地在豆瓣上写下:“我还是喜欢蝙蝠侠。”这样的吐槽。说实话,《信条》并不是一部典型的诺兰电影。从《黑暗骑士》到《盗梦空间》再到《星际穿越》,诺兰之所以经久不衰地被影迷追捧,正在于他是一位敢于创新又不回避问题的导演。每部影片中,我们总能在叙述清晰明了的故事主线的基础上看到关于镜头与形式的革新,请注意,“故事主线清晰明了”是所有剧情电影的基础。然而,《信条》显然打破了诺兰这么多年所遵守的导演信条,一个导演强制设定的所谓“暗物质”,成为所有故事冲突的来源,打破时间与空间,逻辑不通得不知所云,这样草率的导演构思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再来说第二点,冗余的人物塑造同样是《信条》的最大槽点之一。就以那个最大的反派为例,导致他试图利用暗物质毁灭世界的最根本的动机竟然是自己得了绝症想让全世界为他陪葬,可能编剧真的想不到有更好的理由来填补自己挖下的剧情大坑了吧,只能用狗血二字来形容。同样狗血的还有那位反复出现的军火商女人,从头至尾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对剧情的进展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比起所宣传的那样的“神作”,《信条》更像是导演的玩票资本之作——不断地增加和扩充人物而根本不注重影片本身的质量,正放倒放之间演员浮夸的表演才是推动叙事进行的真正力量,营造出一种过于虚假的繁荣。

最后一点不必多说,我其实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豆瓣上关于《信条》的高赞影评大多都是关于影片故事结构的解析而不是对于影片本身质量的分析。诺兰电影更多的成为一种标签、一种模式以及一种定义,很多人是为了诺兰而看电影,而不是为了电影而看电影,那么以这种心态得出的结论与评价,客观与否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