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在还没有举世皆慌的时候,自己得了一场病,感冒,咳嗽,有些发烧,不过吃了一些药之后,自己慢慢好了。但是在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新闻采访确认新冠肺炎人传人的前两天,还因为不确定自己到底好没好跑去医院检查了一下,拍了X光,医生看了看,开了些药,告诉我没有大事,回家静养吧。

...
看病那天的花销

当时的医院里并没有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也没有那种紧张到极致的气氛。哦,那家医院就在不久之后发生了一起恶性刑事案件,一位医生不幸殉职,而医院的医护们还要为凶手的母亲看病,对,就是你认为的那家医院。后来病好了,虽然当时一直没有检测核酸,但是从各项指标能确定不是新冠肺炎,不过一日不确定就一日不会彻底安心。直到后来新闻说潜伏期14天,才算放下一颗心。

病好了之后,借着身体不舒服,向当时的公司请了假,那时是春节前四天。钟南山院士向媒体公开“人传人”已经过去两天。所在的城市刚下完一场大雪,请完假的自己看着碧蓝的天空,第一件事就是去买口罩。

...
请完假买口罩前看到的蓝天,这一天估计一生难忘

路边药店买了最后剩下的三个KN95,以及十个普通医用口罩。在剩下走遍的附近三家药店里,已经无法买到任何一只口罩。某宝上接连下单两份各25只工业级N95也就是3M口罩,犹豫的功夫,眼看着价格从一盒108涨到了160,赶紧下单。当时大脑有些宕机,两盒口罩分了两单下,结果价格从160涨到了208。而且因为这个操作,还导致自己只收到了一盒口罩。而在当天夜里,自己还在不停的到处找口罩。硬生生的看着某宝上不知真假的3M,从一盒208涨到了568。

...
疫情期间第一次网购口罩的截图

那时的自己是真的慌了,不敢回老家,怕威胁到父母。很早就订了春节期间去海边某市散心的机票和酒店,也开始担心这趟行程还能否成行。在买完口罩之后,便跑去大超市,采购了几大袋速冻饺子和冷藏面条,还有泡面火腿肠。对于在国外待过一阵的人来说,最简单方便的一人食就是速冻饺子和面条,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包括准备以及洗碗)。

而以上这些,仅仅发生在标题提到的时间段开始日期1月23日之前。这一段时间,《在一起》的剧中讲了哪些事儿呢?

时间拨回2019年12月底,武汉市几家医院都收治了一些不明原因导致的肺炎的患者,后来全部都转院到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也就是剧中张嘉益饰演的角色的原型——患有渐冻病的张定宇院长所工作的地方。而当时,大家对这位院长的事迹还并不了解。张定宇院长真正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要等到1月28日、29日,媒体的报道才让大家了解到,在抗疫第一线的人,居然是如此的伟大。

...
1月28日蓝鲸财经微博报道了张定宇院长的事迹

有些评论中觉得第一集大量篇幅着墨在了张嘉益饰演的这个角色上,认为这样的剧情设定太过平淡,没有突出疫情的紧张。烦请抛出这些评论的人好好思考一下,在《在一起》第一集的时间线,开篇就从2019年底开始讲起,那时候别说社会了,就是网络上对新冠肺炎的讨论都很少,几乎只有几篇新闻报道提到了武汉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那时候何来的紧张气氛?第一个故事大部分篇幅都在疫情爆发前的那段时间,正如剧中周一围饰演的谭松林院长所说,当时表露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疫情更恐怖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展示,因为真正恐怖的阶段是从武汉封城开始,是第二个故事开始的时候。

而第一集大篇幅着墨于张嘉益的角色,为什么?因为张嘉益饰演的张汉清,原型是渐冻症患者、武汉市金银滩医院院长张定宇。作为无双国士,不仅仅有钟南山院士那样的人物,还有张定宇院长这样身患疾病还奋斗在抗疫一线的侠之大者。第一个故事《生命的拐点》本就以张定宇院长工作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原型,因此着重描写张定宇院长的事迹,完全合情合理。

...
张嘉益饰演的张汉清,原型人物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在第一个故事中,还有一个点让人非常欣慰。疫情期间,因为女医护工作者剪头发的事情,闹出了非常大的舆论争议。然而剧中的处理让人觉得非常舒服,医护人员开始不舍后来坚定,到剪发后自然地笑容,把这一段曾经发生过的事迹处理的非常棒。

...
《生命的拐点》中女医护工作者剪发之后的剧情截图

在《在一起》第一个故事《生命的拐点》中,还原了如此之多的历史原型中,最让人意外和感动的就是还原了原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医生的事迹。虽然胡亚捷饰演的刘一鸣院长在第一个故事中着墨不多,但是还是把刘院长最后一段时间的状态,以及在刘院长不幸牺牲后,张嘉益饰演的张院长在顶楼为刘院长送行的桥段都展现出来。虽然现实中送行刘智明院长的那段视频更悲壮,但是碍于篇幅等各种原因,并未在剧中展示。不过目前剧中所展示的,已经能够让更多人知道刘智明院长的事迹。

...
《在一起》之《生命的拐点》中,胡亚捷饰演的刘一鸣院长在ICU病房和张嘉益饰演的张汉清院长视频

心碎!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去世 妻子蔡利萍护士长追着殡葬车痛哭_全国各地

自19号休息开始,每天最关心的就是疫情如何。而那时虽然气氛已经比较紧张,但是大家还都抱有一丝希望,希望这件事能尽快过去。谁也没有想到后面那些悲剧的发生。

指针走到了1月22日。这天夜里,还在和一些群友聊天,聊疫情,聊病毒,天南海北的聊,因为每个人都无法早早入睡。当时和群友们约定,重温好莱坞经典的疫情电影《传染病》,在当时,觉得那时候的情形和电影中的剧情几乎没有区别。而那时,疫情还没有显示出那么严重。

...
1月22日夜微信聊天

22日夜里,集体云观影重温完《传染病》后,大家都陆续睡去,毕竟第二天就是大年二十九,春节就要到了。而自己却还在微博上不停的刷新消息,看看哪里是否有新增确诊或者死亡病例。当时,新增死亡病例每增加一例都在人们心坎上狠狠地敲击一下。恰巧就在那个时候,微博上刷出了迄今为止最让人揪心的话题#武汉封城#。依稀记得当时的时间是23日凌晨三点,看到通知那一刹那,立刻截图发给身在武汉的朋友。

...
当时的通知,给朋友发的应该不是这份,时间比这个要早一些
...
23日凌晨发给朋友的信息

9.30夜更新——————————————————————————————————————

接续前文,1月23日凌晨,在看到武汉封城的通知后,觉得整个世界都从那一刻开始变得不一样。17年前的SARS时期,当时的社会仅仅只是做到了封单元、封楼、封小区这个级别。而这一次,直接扩大到封一座千万人口级别的城市,然后紧接着的,就是一个省都进入封闭状态。事态立刻严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在通知刚下发的1月23日凌晨,却甚少有人知道这意味这什么。在将这份通知发给几个身在武汉以及湖北的朋友之后,却因为当时是半夜没有立刻得到回复。在忐忑、迷茫与不安中,沉沉睡去,入睡之前,觉得醒来后的世界估计要不一样了。

果然,23日白天醒来后,手机里的消息多到爆炸,微博、新闻等推送也是一条接一条。各个地方全是讨论武汉封城这个消息的,身在武汉、湖北的朋友们发来消息,让大家安心,他们都做好了各种防护措施。果然也只有身在事发地,感受才会更加强烈。远在千里之外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即使事态再严峻,所能感知到的也不及身处事件中心的人。

23日睡醒看完朋友的回复、刷完各种群里的讨论之后,感到有些饿。虽然之前买口罩的那天也许大超市采购了一堆速冻食品还有冷藏面条什么的,但是习惯使然之下,依旧拿起手机点了一份外卖。当时,所在的城市还没有升级管理措施,所以外卖快递依旧可以自由出入小区。

...
1月23日点的外卖

点完外卖,才发现自己从醒来到想吃东西,居然已经过去了一下午的时间。而这一下午,自己完全沉浸在各方对武汉封城讨论的声音中。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原来看这些信息真的会把人陷进去,越看越恐惧,却越看越想看到更多的信息。说不上来自己当时到底想看到什么,只是无目的的拿手机不停的刷。在微博与微信之间来回切换,看看群消息,再看看热搜会不会出现新话题。时间与精力就在手指的滑动间,慢慢流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