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之光Nattvardsgästerna(1963) 冬之光/領聖體者/WinterLight/TheCommunicants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

編劇:英格瑪·伯格曼

主演:古納爾·布約恩施特蘭德/馬克斯·馮·叙多夫/英格麗·圖林/古内爾·林德布洛姆

語言:瑞典語

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1963-02-11(瑞典)

瑞典 81分钟

冬日之光Nattvardsgästerna(1963)的劇情介紹

埃裡克森牧師在瑞典一小鎮宣揚基督的愛,認為愛是上帝存在的證明,但圍繞在他身邊發生的事卻彌漫着世界末日的氣息,因為他與人全無溝通。上承《猶在鏡中》,下啟《沉默》的《信仰三部曲》中間作品,場景集中(室内劇形式),時間短促(發生在一天内),雖然簡潔但傳遞出深刻的涵義。

冬日之光Nattvardsgästerna(1963)的短評

  • 歡樂分裂

    #重看#古典、簡潔、沉默、肅穆,德萊葉與布列松隐約可見;冬日之微光慘淡稀薄,恰如信仰之岌岌可危,光線變化折射勾連心理轉變;構圖與鏡頭都很工整,與牧師職業&教堂氛圍契合;他永遠在書寫親情的疏離、神性的質疑,父親的陰影像冬日的雪徹骨一生。

  • brennteiskalt

    在信念終于垮塌的黑暗時分,一束[冬日之光]倏忽照亮了牧師的臉。呵!上帝不是愛,愛亦不是上帝,懷疑才是。當結尾的鐘聲敲響,女主角跪下去祈求哪怕一丁點的信仰,我們很難不為之動容。這就是人類吧,在疑惑中苦苦尋覓着光亮。伯格曼不僅用他高超的語言、更用他的沉默輕松地摧毀了我。那是上帝的沉默。

  • 冰紅深藍

    "神之默示"三部曲中篇。1.風格極簡而質樸,布光精妙,以靜止鏡頭和小景别為主,攝影機對人臉的凝注一如既往。2.冷漠、疏離、傲慢、信仰動搖的牧師解答不了苦難與生死問題(由中國即将研制成功核彈引發的焦慮),亦無法接受瑪塔對自己的愛。3.片尾教堂司事自承對耶稣受難時高喊的“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見于[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後兩福音書則無此細節)的思考發人深省,身心的苦難與信-疑的糾結溢于言表。4.八分鐘的瑪塔對鏡讀信段落情真意切,中途插入的手中潰爛皮疹鏡頭則同質于耶稣聖痕。5.牧師發出天問後的一刹那,窗外耀眼的光線兀自籠罩了他,一如馬力克[通往仙境]結尾的那道神秘聖光。6.牧師說,每當直面上帝,祂就會變成某種醜陋惡心的東西,如蜘蛛——恍若[猶在鏡中]變奏。7.首禮拜詳盡展示,末尾則僅有非信徒瑪塔一人。(9.0/10)

  • 有未始有始也者

    那個愛著牧師的女人,給我一種除了牧師其他人都看不見她的錯覺。

  • 今生、唯愛

    相比《猶在鏡中》,對上帝的直觀讨論減少了些,但還是濃重于《沉默》

  • Lies and lies

    對白寫得真好。兩個很棒的段落:Lundberg女士念信,直面鏡頭難以逃脫;神父與Lundberg在鐵軌前停車,神父說是他父母期望他成為神職人員,此時火車噴着蒸汽,頭也不回地往前駛去。

  • Mr. Infamous

    《猶在鏡中》探讨了“上帝是愛,愛是上帝”,《冬日之光》則嘲諷了這觀點。同屬“信仰三部曲”,延續了上帝是否存在的探讨,但比前作的癫狂更絕望,心如死灰的牧師再無裝載盛情的可能,反向信衆傾吐苦水。管家說,耶稣被釘死前使徒離棄,上帝不應,在懷疑中死去最痛苦。談及中國原子彈威脅,有意思。

  • 有心打擾

    1.冬日之光,雖然明亮卻顯得蒼白無力,雖然仍有熱量卻無法溫暖人心;2.上帝即是愛,若失所愛,心中的上帝是否還在?信仰的動搖,焦慮的世界,上帝在沉默。

打開App,看更多熱門短評

冬日之光Nattvardsgästerna(1963)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