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家庭電影NoHomeMovie(2015) 不是家庭電影/無家電影

導演:香特爾·阿克曼

編劇:香特爾·阿克曼

主演:香特爾·阿克曼/NataliaAkerman

語言:法語/英語

類型:紀錄片

上映日期:2015-08-10(洛迦諾電影節)

比利時/法國 115分钟

非家庭電影NoHomeMovie(2015)的劇情介紹

英國《視與聽》雜志2015年度十佳電影的NO.6,也是比利時女導演香特爾•阿克曼的遺作,一部關于去世的母親的紀錄片。

非家庭電影NoHomeMovie(2015)的短評

  • 亵渎電影

    一部關于母親去世的電影,重新審視母親生前拍攝的家庭影像,毫無防備的就剪了這樣一部電影,就像無意識狀态下回憶自己的母親,去面對自己一輩子繞不過去的母親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話題。本該是隻有母親才有資格談論的話題,自己卻一再的越界去談,這種一再的冒犯也深深的傷害了阿克曼自己。

  • 歡樂分裂

    絕非散漫的記錄,而是提供了一種由私影像過度到公共記憶的可能性,日常談話中的家庭史被包裹在曆史塵埃裡,從來不曾被忘記,且更深刻地镌刻到每個人深層的記憶之海,在自然的接話段落中傷口被一寸寸暴露——這種無根感如此深而狠,不止是個人的體驗,也是民族群體的症結,局外人很難以任何立場去審判。

    因而是否可以認為,與母親的深深眷戀之情,放大則是和母國文化的無法割舍,母女互喊“寶貝”好甜啊,令人淚目;母親安好時廳堂敞亮光線明朗,鏡頭一轉從巨幅白色急轉到黑暗如洞穴的客廳(此手法在她作品中屢有出現),此時母親已然衰弱,直到最後一幕拉上窗簾如同宣告向全世界落幕,而觀衆很難判定此時視點的主體究竟是誰,幽冥感冷徹全身。

    空鏡的時間凝化功能——被風吹歪的樹,花園裡傾頹的椅子,茫茫的連綿山丘;室外運動+室内固定。

  • 岩井俊七

    #阿克曼回顧展#@藝海,如果這是阿克曼影展第一部片的話,可能就當成是一部誰都能拍的、輕松的、家有可愛老小孩的普通家庭錄影帶三星打好,然而在看完十四部阿克曼的最後時刻,幾乎難過到淚目,這是一個就連聊熟人绯聞八卦都是苦難曆史記憶,一個從奧斯維辛歸來的波蘭猶太人,一個與女兒視頻電話都難以挂電話的母親,“她在紐約在柏林過的怎麼樣她都不和我說”,聯系《家鄉的消息》《家書》《美國故事》和剛看的《那裡》,香特爾也是個報喜不報憂的孩子,她獨自忍受着莫大的痛苦煎熬,她做出和奧茲母親一樣的抉擇甚至都不是意外,我想看得這麼難過,是因為經過影展,了解了作者的作品生活經曆家族曆史(甚至她的眼睛),香特爾已經成為了我一廂情願的朋友,所以這才是通過一次系統的、精心編排的影展了解一位創作者的全貌的重要理由

  • 晚不安

    很自然的生成,長時間的漫無目的。從機位的擺放和剪輯的方式來看,選擇了空間而放棄了事件。有幾個随意的運動鏡頭,把散落的場景綴連成整體。美感是被破壞了的,感受不到任何沖動與焦慮,隻是與親人、與世界的彼此陪伴。電影是什麼?電影是那些和我們息息相關的人事風物。看得出來,阿克曼完全看淡了所謂的“電影感”,在生命的最後,她全身心地追求情感和自由。幾次與媽媽的視頻通話,那些愛讓我的心都融化了。記憶消逝的時候,媽媽,請帶上我。

  • 帕拉

    在我理解看來是另一種方式的《雲上的日子》,與母親聚少離多,用不一般的家庭錄影,彌補不在一起的日子。[B]

  • Lies and lies

    除夕夜重看。當DV撞上屏幕,水面,Chantal顯影。拍母親,也是拍自己。最後逸出的視角不知是母親的魂還是女兒的影,私影像變成“公影像”,再無Home Movie。母親談起她小時候,讓人不禁想起Saute Ma Ville裡她髒兮兮的樣子,想到這就哭了起來。

  • btr

    #HKIFF# "無家電影“的中文翻譯是不對的,應該是”絕非家庭電影“,no "home movie"。全片是對那種刻闆印象式的家庭電影的戲仿,探讨母女關系。有一些段落頗感人,但也有一些看起來漫無目的的鏡頭。(或許作為一個自殺女導演的遺作,應該被置于新的語境下考量)

  • 峰峰峰峰

    樹欲靜而風不止,家如往日卻無家;故事結構,就不必追究,長鏡頭,我們的回憶沒拍下太多淚流

打開App,看更多熱門短評

非家庭電影NoHomeMovie(2015)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