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变形记AMetamorfosedosPássaros(2020) 鸟是海与树的孩子(台)/TheMetamorphosisofBirds
导演: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编剧: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主演:ManuelRosa/JoãoMóra/AnaVasconcelos/HenriqueVasconcelos/InêsCampos/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JoséManuelMendes/JoãoPedroMamede/CláudiaVarejão/LuísaMinistro/JoséMariaRosa/AnaMargaridaVasconcelos/JoséVasconcelos/JoãoVasconcelos/NunoVasconcelos/PedroFernandesDuarte
语言:葡萄牙语
类型:剧情/纪录片/传记
上映日期:2020-02-28(柏林电影节)/2020-05-28(葡萄牙)
葡萄牙 100分钟
鸟类变形记AMetamorfosedosPássaros(2020)的剧情介绍
以印象派画风为骨干,佐以16mm胶卷的有机颗粒影像,新锐导演瓦斯康丝勒借着家族物件、亲录原声,与戏剧式的重建演出,爬梳家族父执辈几尽失落的记忆。她邀请家人亲身参与演出,对应不同人声的旁白,以音划分离营造出想像空间,让全片在深刻幽微的生命沉思下,拥有轻盈的流动感,组成一出构图如画、探讨永恒的喧嚣疗愈之作。
鸟类变形记AMetamorfosedosPássaros(2020)的影评
Often I notice that the sea doesn't care about my problems. It has so much to worry about, Beatriz. Every day i ...
许多话都动人,仅摘了这些…Give me the courage to know that sometimes everything will not be all right, because sometimes things a ...
迁徙,传播,回归,死亡鸟的迁徙数百年前鸟类的迁徙对人类来说是个谜。冬天到来时,鸟儿都去了哪儿,那些飞回来的鸟儿都是从哪儿回来的?红雀飞走时,画眉出现在了冬天的树梢上。杜鹃在春天到来,却从未于大鹰交汇,从此古人认为他们其实是同一种鸟类 ...
有一种鸟和人一样会说话。但与人不一样的是,它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它传递意义的方式纯粹依靠模仿,而模仿则是受信号冲击产生的瞬间反应——所以它的意义的传递之间是跳跃的、无根的。这个现象叫做鹦鹉学舌。当然,鹦鹉到底是怎么 ...
完成度很高的essay film 怀疑导演副业是画画的 樱桃 干海马 石榴 大量的直线和圆形的镜子把每一帧构图都分割成黄金比例 加上复古又性冷淡的配色 颗粒感强得堪比侯麦 随便截图一帧都美得像十八世纪的油画 再加上诗歌旁白 前半部分真的被惊艳到 想给五星的冲动都有 可惜论文电影还是不要太长的好 一来很不容易消化 而且很容易变成新浪潮左岸杜拉斯那种的配乐诗朗诵 表演的缺失和从头到尾冰冷的旁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要表达的感情 一成不变的节奏也很快把观众的热情和耐心消耗干净 导致一小时左右已经有人陆续离场 不过如果说我没看哭那肯定也是扯谎 实在是一场很美很私人的感情和体验 等再从湖水中浮上来时我已垂垂老矣而非少年 那年你和鸟儿一起走的 然而每年春天到来时 我想起的却是你 Berlinale2020
太喜欢了,值得8.2以上的分数,所以给4+1星。另外北影节8.30大悦城场9排12座的女士,从头屏摄到尾真没必要哈,盗摄9张文艺电影的图发朋友圈并不会让你本人变得文艺。
诚然你可以用真实去讲述真实,也可以用各种现代和后现代的叙事方法来体现真实,甚至可以用虚假去比拟真实。但艺术终归是隶属于人血肉之躯的造物,因此以时间为度量衡的电影最要紧的就是必须在花样里落回真实。这个电影最大问题就是在不断的去经验化、诗学化的语言和取景里,打碎了真实的整体性,只剩审美。所以不感人。太浅了。塔可夫斯基可不是这样的。也没有什么人的一生是不断在隐喻和自我沉溺中的,河流之上怎能一碧如洗呢?完全象征化的结果是人物面孔的空洞。那些炎热的,腐臭的,细碎的生活是托起诗情的基本衬里。但里面有几处比较感动我。包括一个女人尽全力抬起一棵倒下的树。以及结尾音乐是舒伯特D664第二乐章
可能是一连串,真正get到塔可夫斯基神髓的影像,让人想起《镜子》(不单单是因为确实出现了很多镜子,诚然也没有那么“激进”)。能用这种方式来结构家庭记忆,实在是比海南那个最佳纪录片《关于爱》高不知道几百万个等级。更可贵的是,导演并不耽于某种视觉奇观,而是在生活中发现事物,在事物中定格静谧,在静谧中升华出超验。this is not what we called documentary, this is true cinema. 大银幕上真的会美翻。
#70th Berlinale#奇遇单元费比西奖。家族史的数据库与创意叙事、材料拼贴的复杂呈现。就像一个暑假的午后与父母长谈,翻出阁楼上尘封已久的记忆承载物;而祖父祖母的往事被叙述得童话一般,美丽又苦恼。影片真的晶莹剔透,宛如钻石一样,搁在洛迦诺鹿特丹一定是主竞赛级别。久违的感动。
看哭两次:一次是结尾划船的镜头,一次是女儿再一次带上海马耳饰的镜头。这是一部无法言说,只能意会的电影。
一部沉静优美而不无悲伤的家庭影像记录,充满沉浸式的冥思与哲思,台词如诗般曼妙,胶片感如油画,每当看到这种几乎为大银幕定制的影片,就深感「电影」何曾死去的幸福。
每个人均以独白切入家庭史,几乎无同框,言语无任何意义,声道的叠加是词汇的失序和表征的混乱(以各种语言称呼母/女);于是书信成为另一种绵延时间的方式,是记忆的载体——海马耳饰是海马体的外象,烧信一幕令人泪目,这些被写下的字属于一对男女——恰好是我的父母。
镜子成为大海(外)和植物/鸟类(内)的联结符号(各种构图太美),它吸收凝缩外部的波澜壮阔与动荡不安,以滋养内部生命的幽微与生生不息;母亲存在于后代基因序列里,她是照片上缺席父亲的贝特丽丝,是引领但丁游历天堂的女神,是我们这群幽灵攀援的大树枝干。
非常特别的一部电影,像是后辈在翻一本家族相册,一边看一边从简单的影像中提取一些回忆或者人生感悟,虽然有些破碎,但看的时候一直有一种看《百年孤独》时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