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望的人們Szegénylegények(1966)的劇情介紹
1848年,匈牙利爆發了由Kossuth領導的反抗奧地利Hap***urg統治的民族運動。不幸的是,這次革命失敗了,奧地利人的霸權重新确立了起來。為了徹底根除傳說中的SandorRozsa遊擊隊,軍隊把嫌疑人集中關押在野外一個孤零零的工事中。當權者并不知道遊擊隊的首領長得什麼樣子,但知道他就在這些囚犯中。于是他們對囚犯們展開了刻意設計的真假難辨的精神折磨。
他們找了些在農民暴動中殺過人的俘虜,加以威逼利誘。誰能在其他俘虜中找出比自己殺人更多的,或者能指出遊擊隊首領,誰就會被赦免。長着一張懦弱面孔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一個。他并不知道誰比自己殺了更多人,于是就利用一切機會了解别人,就像是軍隊派進俘虜中的奸細。他倒也不全是亂指認,有一次通過交談,他了解到某個俘虜比自己多殺了一個人,于是馬上報告給軍隊。那個俘虜被處死了。不過,這一行徑終于被俘虜們察覺,他自然難逃厄運。
後來,因為戰事變化,軍隊急需增員。于是俘虜們的“罪行”暫時不被追究,他們應征入伍,有的甚至是從刑場上直接前往軍營的。其中有本事的人還被任命為小頭目,組建了由俘虜組成的騎兵隊。
訓練熱火朝天地進行着。然而,前線突然傳來消息,形勢又有突變,戰争已經避免了。俘虜們歡天喜地,因為再也不用上前線送命。可是軍官的目光仍然殘忍,他又想起了俘虜們的“罪行”,命令再次将俘虜們抓起來審訊。那些人重新陷入絕望中。
這是楊索(MiklósJancsó)的第一部故事片,帶有鮮明的匈牙利色彩。它以現實主義為基調,平和樸素,但又默不作聲地把形式主義融入其中。并且由于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它和許多東歐影片一樣,以史喻今的意圖非常明顯——軍隊對俘虜的逼供方法和1960年代匈牙利政權的所作所為非常相似。
當然,作為成名作,《無望的人們》還展現了楊索不同他人的個性特征。比如鏡頭在幾個人物之間的楊索式遊動,有效地增加了影片的流暢感和空間感,這在他後來的影片中屢試不爽。就主題來說,楊索其後的幾部作品也都是和這部《無望的人們》一樣,選取了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匈牙利社會最動蕩的曆史年代。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了解匈牙利曆史的人(可能是觀衆中的大多數)經常出現解讀障礙。
他們找了些在農民暴動中殺過人的俘虜,加以威逼利誘。誰能在其他俘虜中找出比自己殺人更多的,或者能指出遊擊隊首領,誰就會被赦免。長着一張懦弱面孔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一個。他并不知道誰比自己殺了更多人,于是就利用一切機會了解别人,就像是軍隊派進俘虜中的奸細。他倒也不全是亂指認,有一次通過交談,他了解到某個俘虜比自己多殺了一個人,于是馬上報告給軍隊。那個俘虜被處死了。不過,這一行徑終于被俘虜們察覺,他自然難逃厄運。
後來,因為戰事變化,軍隊急需增員。于是俘虜們的“罪行”暫時不被追究,他們應征入伍,有的甚至是從刑場上直接前往軍營的。其中有本事的人還被任命為小頭目,組建了由俘虜組成的騎兵隊。
訓練熱火朝天地進行着。然而,前線突然傳來消息,形勢又有突變,戰争已經避免了。俘虜們歡天喜地,因為再也不用上前線送命。可是軍官的目光仍然殘忍,他又想起了俘虜們的“罪行”,命令再次将俘虜們抓起來審訊。那些人重新陷入絕望中。
這是楊索(MiklósJancsó)的第一部故事片,帶有鮮明的匈牙利色彩。它以現實主義為基調,平和樸素,但又默不作聲地把形式主義融入其中。并且由于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它和許多東歐影片一樣,以史喻今的意圖非常明顯——軍隊對俘虜的逼供方法和1960年代匈牙利政權的所作所為非常相似。
當然,作為成名作,《無望的人們》還展現了楊索不同他人的個性特征。比如鏡頭在幾個人物之間的楊索式遊動,有效地增加了影片的流暢感和空間感,這在他後來的影片中屢試不爽。就主題來說,楊索其後的幾部作品也都是和這部《無望的人們》一樣,選取了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匈牙利社會最動蕩的曆史年代。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了解匈牙利曆史的人(可能是觀衆中的大多數)經常出現解讀障礙。
無望的人們Szegénylegények(1966)的影評
《無望的人們》摘錄
《 絕望者》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1848–1849年, 科蘇特起義的參加者遭到了奧地利憲兵隊的鎮壓。 為了抓獲這些 “ 強盜 ” 組織,憲兵們把農民驅趕到大草原中間的監獄般 的要塞之中,看守們狡猾地通過肉體上和心 理上的恐怖折磨,懂 ...
荒原死屋,榨取人性的集中營。無際的荒原不過是封閉土堡的另一形式,芸芸衆生都是這個沒有出口的荒誕世界裡永世的囚徒,所謂自由隻剩下嶙峋的骸骨,一切逃生的希望都被自我指涉的絕望所徹底斷絕。
9。看到這份上,内容已經不大重要了。
cnp.Clavis修複版,景緻寬闊,大銀幕上看相當爽。拍攝與1956年布達佩斯革命十年之後,用19世紀的農民運動做隐喻。為了不被審查者刁難,特地加了片頭旁白,“撇清”電影和56年革命的關系,配合的一系列插畫很驚豔。鏡頭流暢地移動,卻吊詭地造成壓抑之感。草原那麼大,奔逃的人們卻從未踏出取景框一步。
根本就是隐喻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後蘇聯的統治,一個威逼利誘和哄騙之下相互揭發的故事。此時楊索大神鏡頭尚短,但寬銀幕-廣角攝影以及高度舞台化的調度已現。這片兒跟此後比尚保有較多的叙事成分和現實主義影響。
大概總結了一個,以畫面中一個支點為中心進行叙事,但景别變化那麼豐富又那麼流暢得如芭蕾絲滑得如德芙巧克力般的長鏡頭究竟是怎麼拍的?攝影過于牛逼。
唉~楊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