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涼山(2021)的劇情介紹
《走近大涼山》由南京和之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制作,解讀中國工作室出品。導演竹内亮奔赴與大涼山的“十年之約”,探訪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大涼山區小學和足球隊,受邀參加當地彜族火把節,體驗彜族家庭生活。竹内亮用鏡頭記錄下大涼山的沿途美景、風土人情、文明鄉風,揭示大涼山正在發生的深刻巨變。
走近大涼山(2021)的影評
很欣慰的是,這部紀錄片裡的大涼山,政府已經撥款蓋了新房子,孩子們上學的地方也變得更好了。尤其是皇家馬德裡基金會可以幫助到大涼山的彜族孩子們踢足球,甚至有西班牙教練來到大涼山執教。真的希望有天賦的小球員可以在政府,皇馬的幫助下改變自己 ...
山那邊的世界
通過紀錄片,了解不一樣的世界。在另一片土地上,有着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無法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上課。沒有幹淨整潔的衣服。更沒有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他們生活在廣大的土地上,但是所見到的世界卻很小。從未看過山那邊的世界。他們以為一輩子就隻能 ...
當我們在埋怨社會之當我們在埋怨社會之苦時,在祖國的另一處仍有人在與自然作鬥争,一直在想辦法融入現代社會。山上村莊我總認為不可能有世外桃源的存在,因為無人知曉的人間秘境隻可能是生存艱難的地方、與自然搏鬥的地方。世外桃源本就是理想世界我 ...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大部分經過這裡的人都抱着一種看客的角度,少有外面來的人會留在這裡。今年是涼山被解放的第七十個年頭,涼山從那時開始就一直處于被看,短短幾十年從奴隸社會直接跳到社會主義社會,du品、ai滋、貧困、封建習俗,每個人都習慣着标簽化看着這裡,但少有人真正關心背後的原因以及當下的彜族人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我就是彜族人,我接受着這個時代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思潮,傳統與現代思想的沖突是十分深刻的,可能這是當下每一個彜族小青年的掙紮吧。但就像我說的,全民漢化,文化的主體:人,都不了解文化了,這個文化正在慢慢消逝,然而沒人關心,外面的人甚至包括很多本族人。這可能是一個身處在大大森羅世界裡一個小小的少數民族人的悲哀吧。最後緻敬每一個留下來了,感謝導演讓更多看到這隻影片吧
沒想到觀衆如此之少。故事雖然有點簡單,但是清澈的眼神令人動容,喜歡開始火車小哥和哈維教練的片段。
首先感慨大涼山村民真真樸素善良,其次國家對大涼山區的補助真的很大,不僅架設天梯,還把大批民衆轉移到山下,讓他們住上了政府補貼的平房。脫貧的關鍵是教育,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政府給小孩造了學校、給予了村民工作機會,而不是一味發補助金,這才是發展與走出大山的硬道理。
總理說6億人月收入1000元 這句話似乎離我很遠 但是看了這部片子 你會知道 離他們有多近 他們的生活還沒有月收入1000
對大涼山我以不太陌生,但還是被竹内導演的片子感染到。支教哪一段全程擔心孩子們說出“日本人侵華,是混蛋“之類的話,但也沒出現尴尬。可能有特提前提醒,但無所謂了,在孩子們啟蒙階段,告知他們曆史之外的價值觀也是非常難得的,就如火車上彜族男子笑着說”日本人壞得很“,竹内忙回答:不能這樣說,哪裡都有好人壞人呢。所以他的依然會送葡萄給竹内,也願意握手說“你是我第一個見到的外國人”。人類應該是有共識的,如受教育、講文明、脫離貧困,除此之外,任何的意識形态都應是跳梁小醜。
來來去去的支教老師,因為都留不久,很容易給當地孩子産生被抛棄感。唉
有點複雜的觀感。是非常好的脫貧宣傳片,意識形态意味實在有些濃了,但卻多少也在這種宣傳中看到了某種來自被拍攝者的真誠。導演的視角多少是有些居高臨下的,但這不是他的問題,作為一個發達國家的外來者視角來看這一切,這種差異反而正是影片背後立意所需要的。不過,我的複雜感還不僅僅來自于影片的立場,而是想到了我大學時期暑假去貧困地區支教的時光,不敢說完全感同身受他們的生活,但至少也是不陌生了。關于這類影片的背後,除了感謝感動,其實還有很多更深層的原因,是需要所有人思考的。多的不說了,最後建議看的時候關彈幕,不然會被無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