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的顔色Նռանգույնը(1969) 紅塵百劫(港)/Սայաթ-Նովա/SayatNova/TheColorofPomegranates/ColourofPomegranate/RedPomegranate
導演:謝爾蓋·帕拉傑諾夫
編劇:SayatNova/謝爾蓋·帕拉傑諾夫
主演:索菲柯·齊阿烏列裡/米爾克·阿爾克桑亞/維勒·加爾斯特亞/高吉·格吉奇科裡/斯巴達克·巴加什維利/美狄亞·加帕裡澤/HovhannesMinasyan/OnikMinasyan/YuriAmiryan/I.Babayan/MedeaBibileishvili/T.Dvali/AleksandrDzhanshiyev/GurandaGabunia/Zh.Gharibyan
語言:亞美尼亞語/阿塞拜疆語/格魯吉亞語
類型:劇情/傳記/曆史
上映日期:1969-10(亞美尼亞)
蘇聯 79分钟(亚美尼亚)/73分钟(苏联)
石榴的顔色Նռանգույնը(1969)的劇情介紹
影片部分根據18世紀亞美尼亞詩人SavatNova的生平拍攝,但更多地是以詩句代替了詩人的形象。全片幾乎沒有對白,主要是旁白和劇中人自言自語。
無法用文字概括該片的内容,而且每個人都有權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釋它。影片幾乎從頭到尾都是精彩瞬間,電影語言的詩化、色彩的明豔、構圖的奇特均衡、内容上的儀式感、宗教感和展現的民族傳統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脫俗、特立獨行的品質。
影評:
試圖用文字概括這部影片的内容,基本上是一種荒謬的想法,而且對于亞美尼亞傳統文化和宗教無法了解太多的我們,甚至無法完整說出哪怕一個細節所提供的含義。但對于這樣一部風格鮮明突出的傑出影片,如果是因為無法描述而使一些朋友失之交臂的話,那對于我們這個每日碟評欄目來說,是個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盡管以下文字僅僅是提供一個視覺概況和大意揣測,也顯露出編輯作者的淺薄無知,我們還是做出一篇碟評,供大家參考批評。
我是一位生活和内心充滿痛苦的人。石榴的顔色,就是血的顔色,它帶着利刃的創痛。
我生活在一個富足的家庭,從小受到父母的無上寵愛。我從小就生活在嚴謹而溫和的宗教氛圍之内,在寺院中博覽群書。我們民族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女人們赤足清洗着地毯、男人們把線染成各種鮮豔的顔色,我們向騎白馬的聖喬治頂禮緻敬,通過浴室的窗戶我見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乳房。
我成長為一個蒼白清俊的青年,學習音律的同時,我也在生命中第一次愛上了一個女孩,她是我一生的女神,我們在對方心裡尋找着自我。在富饒美麗的生活中,我得到的隻是痛苦。我們享受着宮廷一般的社交、遊玩、騎獵,但内心是無限的空虛。我們為自己的愛尋找一個庇護所,但正相反,這是一條通向死亡谷之路。我怎麼用蠟做成愛的城堡,面對你熾熱的火焰: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
為了尋找自己的庇護所,我尋找了每一間修道院,我成了一名神父。我們的父親,我們的宗教領袖拉紮路斯逝世了,天上仁慈而權威的父親失去了最得力的權杖,我在聖堂中埋葬了我們的精神之父——葬禮上擠滿了溫順的羔羊。
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又見到慈愛的雙親,狂風驟起,将我從夢中驚醒。我看清了一切,奇怪的是很不文明。我明白是生活抛棄了我,我開始了自我流放的遊吟詩人的生涯。
我是一個生活和内心充滿痛苦的人,在祖國的大地上流浪也無法止歇我的憂傷,我知道,等待我的最終将是死亡。
我去了,兩個小天使把我帶到通往死亡谷之路,他們還沒有忘記帶上我的木琴,也許我将在天堂為我的父親歌唱。
這部色彩鮮豔、民族風味濃重、宗教感儀式感極其強烈的影片,是前蘇聯“最後一位天才導演”帕拉傑諾夫着名的“詩電影”傑作之一。影片描述的是亞美尼亞一位十八世紀遊吟詩人的故事,這不是一部傳記影片,而是一首關于這位詩人的精神影像的詩歌。篇中運用大量象征、隐喻手法,展現了十八世紀亞美尼亞民族風貌和這位詩人的心路曆程。欣賞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次觀影,更是一次朝聖,一次對詩意精神的膜拜之旅。
這張DVD中,還有一個20分鐘的帕拉傑諾夫自述紀錄片,雖然無法看到原長50分鐘的全貌,但對于我們了解這位天才還是極為有益的。對于導演工作,帕拉傑諾夫說:“我相信,你必須生來就是一個導演,它就象十個童年的冒險。”
此外,一個10分鐘的靜物“寫生”短片也值得一看。這個不知題目(有俄語?原文)的短片,如靜物寫生一樣,描述了民族風格的花盆、椅子,古老油畫上的男人、女人,生活中略現殘破的建築、雕塑。不知導演用意為何,但透露出對傳統文化的欽敬,同時也流露出對傳統文化被時間吞噬的一種失落感。
導演背景介紹:
前蘇聯導演帕拉傑諾夫(SERGUEIPARADJANOV,1920-1990)一生僅以四部劇情長片呈現于國際,但他那結合詩、繪畫、民俗志的獨特影象風格,卻使得他緊随在塔可夫斯基左右,成為電影史上兩朵異樣奇葩,爍爍閃耀着。
他之所以和塔可夫斯基相提并論在于:他們的電影都是詩的,亦即把俄羅斯傳統的抒情詩融入影象裡,成就影象詩或詩的影象。此外,兩人也都樂于采用非習慣性的叙事。然而,在整個電影風格上,帕拉傑諾夫離傳統更遠,更狂野,也更傾向繪畫。
帕拉傑諾夫的獨特風格來自于他的亞美尼亞血統,那屬于高加索的神話傳說,以及回教與基督教交錯的宗教聖靈,是他所有創作汲取的靈感源泉。他的作品将高加索的草原複活在中世紀的時空下,隐隐透露出一個着魔的宇宙,神秘而詭異,并充滿強烈的儀式性質,人和動物在其中不面淪為犧牲祭品。
這些與土地偎依的人物,在帕拉傑諾夫的鏡頭下具有莊嚴的美,乍看俨然如圖畫裡的宗教聖像,而失去了寫真性。而所有人物的心理都沒有加以刻畫,主角通常擺蕩在犧牲、服從和熱烈追尋自由中,最終毫無動作,也無作為,隻是在土地上生與死,因為帕拉傑諾夫從不以連續性的叙事來描述人物的遭遇。
然而,帕拉傑諾夫的電影較接近圖畫電影或照片電影。攝影機定住不動,攝入一張張照片式的影象,影象有如一幅幅中世紀的壁畫、或拼貼的畫作,所有的物質都呈現在同一平面上,沒有透視與景深,宛如被禁閉在畫框裡無法移動向外,卻又象向鏡框外作無限延伸。
可知,帕拉傑諾夫不隻專擅電影,對詩與畫也十分娴熟。他一生集詩人、短篇作家、畫家、和導演于一身,各類作品都相當豐富。他去世後的隔年,亞美尼亞共和國EREVAN市政府将他故居改成博物館,開放給公衆,陳列他的繪畫、拼貼、手稿、家具、海報等,展現他一生不尋常的創作經曆。
1924年出生于喬治亞首府TBILISSI的帕拉傑諾夫,父親是個古董商,母親是當地的美女。他中學進的是音樂學校學聲樂和小提琴,并參加繪畫和壁畫課程,也參與戲劇演出,後來他的戲劇教授督促他報考莫斯科電影學校(VGLK)。1946年,他考入VGLK,受教于導演IGORSAVTCHENKO。第二年,他與一群TBILISSI同學因夜晚荒唐行徑及同性戀嫌疑被捕——這是他首次嘗到牢獄之災。帕拉傑諾夫叛逆個性使他象冷戰時期的不少蘇聯導演一樣,動辄被控以莫須有的罪名而羁獄。
隔年被釋放後,IGOESAVTCHENKO找他擔任一部新片的助導,并讓他導十分鐘的一個段落。1951年,他在莫斯科和一個靼旦大學女生結婚,但她的家人為報複而殺了她。帕拉傑諾夫乃在第二年搬到基輔,進入基輔的杜普仁科制片廠,與人合導兩部片。終于在1958年執導自己的第一部長片,那是一部有關愛情的音樂喜劇。這期間,他有了第二次婚姻,對象是個外交官的女兒。1961、62年,他各有了一部長片,但這三部影片未在基輔以外地區上映。
1965年,國際影展首次認識帕拉傑諾夫導演。他前一年拍攝、為紀念烏克蘭作家MIKHAILKOTSIOUBINSKI百年誕辰而改變自其短篇小說的《被祖先遺忘的陰影TENIZABYTYHPREDKOVI》先在MARDEPLATA影展獲最佳導演和評審特别獎,接着被選參加舊金山、羅馬、蒙特利爾的影展。影片在莫斯科的一間大電影院推出時,觀衆在贊賞中有所保留,盡管如此,并無法使此片作更大範圍的發行。
此後,帕拉傑諾夫多次公開聲援被官方逮捕的知識分子,終于把自己也拖入險境。1973年12月,他從莫斯科旅遊歸來,旋被當局逮捕審問,并入獄。莫斯科電影界在聖誕節時獲知他被捕的消息,隔年年初,此消息被歐洲的報紙轉載登出,帕拉傑諾夫被控“同性戀”罪名,判決五年的勞改營。同時,一個被盜印的《石榴的顔色》版本被偷運出國,引起國際關注,歐洲電影界組成一個帕拉傑諾夫聲援團向蘇聯施加壓力,經過法國作家阿拉貢的奔走,他才在三年後獲釋。
此後,他的幾個拍片計劃都未蒙通過,生活陷入窘境。1982年,又在老家被KGB逮捕,控告他用幾壺酒賄賂官員讓他的侄兒進大學,所幸入獄半年多即被釋放。1983年,蘇聯的政治逐漸松綁,他才有機會拍攝20分鐘的短片《蘇哈密堡壘的秘密LEGENDAOSURAMSKOJKREPOSTI》。本片在1986年參加鹿特丹影展,大受好評。此時他已定居在EREVAN,拍攝機會源源不絕。1987年的《吟遊詩人ACHIKKERIB》受邀倫敦及紐約影展,并在1988年第一次獲準出國參加鹿特丹影展。遲來的榮譽對于已邁入老年的他似乎帶點苦澀。1990年,他因呼吸道并發症時時于EREVAN。7月,他的靈柩被移往亞美尼亞偉人紀念館,沿途有五萬多人追随他的行列。二:關于本片背景知識介紹:
本片人物:莎耶特.諾瓦介紹
《石榴的顔色COLOROFPOMEGRANATES》(1969)原名《莎耶特.諾瓦SAYATNOVA》,諾瓦是十八世紀亞美尼亞着名的吟遊詩人,年輕時曾受到格魯吉亞的國王賞識,被召入宮,成為宮廷詩人,晚年則笃信宗教,成為僧侶,避世于修道院。帕拉傑諾夫在片頭就告訴觀衆:“不要在影片中尋找諾瓦的一生。”他籍電影方法将詩影象化,隻是打算呈現抒情詩人VALEIRBRIOUSSOV所說:“中世紀亞美尼亞的詩是雕刻在宇宙曆史中人類精神最輝煌的勝利。”
補遺:僧侶詩人薩雅·諾娃(1712-1795)出生于格魯吉亞首都塔部利什附近一個村莊Sanahin,其父母為亞美尼亞人,在塔部利什做地毯。(與帕拉傑諾夫同為在塔部利什出生的亞美尼亞人),他原名為HaroutiunSayakian,年青時,他成了一名吟遊詩人。活動于: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而後被亞美尼亞人稱之為“SAYATNOVA(歌王)”,比較有傳奇色彩的是,他與格魯吉亞王國安娜公主相愛了,因而被國王下令放逐。在亞美尼亞北部的一個修道院裡度過殘生。或許與本片有着一定聯系就是:薩雅是由入侵格魯吉亞的波斯王國士兵所殺害。
無法用文字概括該片的内容,而且每個人都有權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釋它。影片幾乎從頭到尾都是精彩瞬間,電影語言的詩化、色彩的明豔、構圖的奇特均衡、内容上的儀式感、宗教感和展現的民族傳統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脫俗、特立獨行的品質。
影評:
試圖用文字概括這部影片的内容,基本上是一種荒謬的想法,而且對于亞美尼亞傳統文化和宗教無法了解太多的我們,甚至無法完整說出哪怕一個細節所提供的含義。但對于這樣一部風格鮮明突出的傑出影片,如果是因為無法描述而使一些朋友失之交臂的話,那對于我們這個每日碟評欄目來說,是個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盡管以下文字僅僅是提供一個視覺概況和大意揣測,也顯露出編輯作者的淺薄無知,我們還是做出一篇碟評,供大家參考批評。
我是一位生活和内心充滿痛苦的人。石榴的顔色,就是血的顔色,它帶着利刃的創痛。
我生活在一個富足的家庭,從小受到父母的無上寵愛。我從小就生活在嚴謹而溫和的宗教氛圍之内,在寺院中博覽群書。我們民族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女人們赤足清洗着地毯、男人們把線染成各種鮮豔的顔色,我們向騎白馬的聖喬治頂禮緻敬,通過浴室的窗戶我見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乳房。
我成長為一個蒼白清俊的青年,學習音律的同時,我也在生命中第一次愛上了一個女孩,她是我一生的女神,我們在對方心裡尋找着自我。在富饒美麗的生活中,我得到的隻是痛苦。我們享受着宮廷一般的社交、遊玩、騎獵,但内心是無限的空虛。我們為自己的愛尋找一個庇護所,但正相反,這是一條通向死亡谷之路。我怎麼用蠟做成愛的城堡,面對你熾熱的火焰: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
為了尋找自己的庇護所,我尋找了每一間修道院,我成了一名神父。我們的父親,我們的宗教領袖拉紮路斯逝世了,天上仁慈而權威的父親失去了最得力的權杖,我在聖堂中埋葬了我們的精神之父——葬禮上擠滿了溫順的羔羊。
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又見到慈愛的雙親,狂風驟起,将我從夢中驚醒。我看清了一切,奇怪的是很不文明。我明白是生活抛棄了我,我開始了自我流放的遊吟詩人的生涯。
我是一個生活和内心充滿痛苦的人,在祖國的大地上流浪也無法止歇我的憂傷,我知道,等待我的最終将是死亡。
我去了,兩個小天使把我帶到通往死亡谷之路,他們還沒有忘記帶上我的木琴,也許我将在天堂為我的父親歌唱。
這部色彩鮮豔、民族風味濃重、宗教感儀式感極其強烈的影片,是前蘇聯“最後一位天才導演”帕拉傑諾夫着名的“詩電影”傑作之一。影片描述的是亞美尼亞一位十八世紀遊吟詩人的故事,這不是一部傳記影片,而是一首關于這位詩人的精神影像的詩歌。篇中運用大量象征、隐喻手法,展現了十八世紀亞美尼亞民族風貌和這位詩人的心路曆程。欣賞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次觀影,更是一次朝聖,一次對詩意精神的膜拜之旅。
這張DVD中,還有一個20分鐘的帕拉傑諾夫自述紀錄片,雖然無法看到原長50分鐘的全貌,但對于我們了解這位天才還是極為有益的。對于導演工作,帕拉傑諾夫說:“我相信,你必須生來就是一個導演,它就象十個童年的冒險。”
此外,一個10分鐘的靜物“寫生”短片也值得一看。這個不知題目(有俄語?原文)的短片,如靜物寫生一樣,描述了民族風格的花盆、椅子,古老油畫上的男人、女人,生活中略現殘破的建築、雕塑。不知導演用意為何,但透露出對傳統文化的欽敬,同時也流露出對傳統文化被時間吞噬的一種失落感。
導演背景介紹:
前蘇聯導演帕拉傑諾夫(SERGUEIPARADJANOV,1920-1990)一生僅以四部劇情長片呈現于國際,但他那結合詩、繪畫、民俗志的獨特影象風格,卻使得他緊随在塔可夫斯基左右,成為電影史上兩朵異樣奇葩,爍爍閃耀着。
他之所以和塔可夫斯基相提并論在于:他們的電影都是詩的,亦即把俄羅斯傳統的抒情詩融入影象裡,成就影象詩或詩的影象。此外,兩人也都樂于采用非習慣性的叙事。然而,在整個電影風格上,帕拉傑諾夫離傳統更遠,更狂野,也更傾向繪畫。
帕拉傑諾夫的獨特風格來自于他的亞美尼亞血統,那屬于高加索的神話傳說,以及回教與基督教交錯的宗教聖靈,是他所有創作汲取的靈感源泉。他的作品将高加索的草原複活在中世紀的時空下,隐隐透露出一個着魔的宇宙,神秘而詭異,并充滿強烈的儀式性質,人和動物在其中不面淪為犧牲祭品。
這些與土地偎依的人物,在帕拉傑諾夫的鏡頭下具有莊嚴的美,乍看俨然如圖畫裡的宗教聖像,而失去了寫真性。而所有人物的心理都沒有加以刻畫,主角通常擺蕩在犧牲、服從和熱烈追尋自由中,最終毫無動作,也無作為,隻是在土地上生與死,因為帕拉傑諾夫從不以連續性的叙事來描述人物的遭遇。
然而,帕拉傑諾夫的電影較接近圖畫電影或照片電影。攝影機定住不動,攝入一張張照片式的影象,影象有如一幅幅中世紀的壁畫、或拼貼的畫作,所有的物質都呈現在同一平面上,沒有透視與景深,宛如被禁閉在畫框裡無法移動向外,卻又象向鏡框外作無限延伸。
可知,帕拉傑諾夫不隻專擅電影,對詩與畫也十分娴熟。他一生集詩人、短篇作家、畫家、和導演于一身,各類作品都相當豐富。他去世後的隔年,亞美尼亞共和國EREVAN市政府将他故居改成博物館,開放給公衆,陳列他的繪畫、拼貼、手稿、家具、海報等,展現他一生不尋常的創作經曆。
1924年出生于喬治亞首府TBILISSI的帕拉傑諾夫,父親是個古董商,母親是當地的美女。他中學進的是音樂學校學聲樂和小提琴,并參加繪畫和壁畫課程,也參與戲劇演出,後來他的戲劇教授督促他報考莫斯科電影學校(VGLK)。1946年,他考入VGLK,受教于導演IGORSAVTCHENKO。第二年,他與一群TBILISSI同學因夜晚荒唐行徑及同性戀嫌疑被捕——這是他首次嘗到牢獄之災。帕拉傑諾夫叛逆個性使他象冷戰時期的不少蘇聯導演一樣,動辄被控以莫須有的罪名而羁獄。
隔年被釋放後,IGOESAVTCHENKO找他擔任一部新片的助導,并讓他導十分鐘的一個段落。1951年,他在莫斯科和一個靼旦大學女生結婚,但她的家人為報複而殺了她。帕拉傑諾夫乃在第二年搬到基輔,進入基輔的杜普仁科制片廠,與人合導兩部片。終于在1958年執導自己的第一部長片,那是一部有關愛情的音樂喜劇。這期間,他有了第二次婚姻,對象是個外交官的女兒。1961、62年,他各有了一部長片,但這三部影片未在基輔以外地區上映。
1965年,國際影展首次認識帕拉傑諾夫導演。他前一年拍攝、為紀念烏克蘭作家MIKHAILKOTSIOUBINSKI百年誕辰而改變自其短篇小說的《被祖先遺忘的陰影TENIZABYTYHPREDKOVI》先在MARDEPLATA影展獲最佳導演和評審特别獎,接着被選參加舊金山、羅馬、蒙特利爾的影展。影片在莫斯科的一間大電影院推出時,觀衆在贊賞中有所保留,盡管如此,并無法使此片作更大範圍的發行。
此後,帕拉傑諾夫多次公開聲援被官方逮捕的知識分子,終于把自己也拖入險境。1973年12月,他從莫斯科旅遊歸來,旋被當局逮捕審問,并入獄。莫斯科電影界在聖誕節時獲知他被捕的消息,隔年年初,此消息被歐洲的報紙轉載登出,帕拉傑諾夫被控“同性戀”罪名,判決五年的勞改營。同時,一個被盜印的《石榴的顔色》版本被偷運出國,引起國際關注,歐洲電影界組成一個帕拉傑諾夫聲援團向蘇聯施加壓力,經過法國作家阿拉貢的奔走,他才在三年後獲釋。
此後,他的幾個拍片計劃都未蒙通過,生活陷入窘境。1982年,又在老家被KGB逮捕,控告他用幾壺酒賄賂官員讓他的侄兒進大學,所幸入獄半年多即被釋放。1983年,蘇聯的政治逐漸松綁,他才有機會拍攝20分鐘的短片《蘇哈密堡壘的秘密LEGENDAOSURAMSKOJKREPOSTI》。本片在1986年參加鹿特丹影展,大受好評。此時他已定居在EREVAN,拍攝機會源源不絕。1987年的《吟遊詩人ACHIKKERIB》受邀倫敦及紐約影展,并在1988年第一次獲準出國參加鹿特丹影展。遲來的榮譽對于已邁入老年的他似乎帶點苦澀。1990年,他因呼吸道并發症時時于EREVAN。7月,他的靈柩被移往亞美尼亞偉人紀念館,沿途有五萬多人追随他的行列。二:關于本片背景知識介紹:
本片人物:莎耶特.諾瓦介紹
《石榴的顔色COLOROFPOMEGRANATES》(1969)原名《莎耶特.諾瓦SAYATNOVA》,諾瓦是十八世紀亞美尼亞着名的吟遊詩人,年輕時曾受到格魯吉亞的國王賞識,被召入宮,成為宮廷詩人,晚年則笃信宗教,成為僧侶,避世于修道院。帕拉傑諾夫在片頭就告訴觀衆:“不要在影片中尋找諾瓦的一生。”他籍電影方法将詩影象化,隻是打算呈現抒情詩人VALEIRBRIOUSSOV所說:“中世紀亞美尼亞的詩是雕刻在宇宙曆史中人類精神最輝煌的勝利。”
補遺:僧侶詩人薩雅·諾娃(1712-1795)出生于格魯吉亞首都塔部利什附近一個村莊Sanahin,其父母為亞美尼亞人,在塔部利什做地毯。(與帕拉傑諾夫同為在塔部利什出生的亞美尼亞人),他原名為HaroutiunSayakian,年青時,他成了一名吟遊詩人。活動于: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而後被亞美尼亞人稱之為“SAYATNOVA(歌王)”,比較有傳奇色彩的是,他與格魯吉亞王國安娜公主相愛了,因而被國王下令放逐。在亞美尼亞北部的一個修道院裡度過殘生。或許與本片有着一定聯系就是:薩雅是由入侵格魯吉亞的波斯王國士兵所殺害。
石榴的顔色Նռանգույնը(1969)的影評
《石榴的顔色》 ——我疼痛靈魂的顔色
我的頭腦為什麼停不下思考,那些舊時的美好,是在滋養我還是折磨我,我分不清啊,為什麼他人在歡聲,我卻一直承受煎熬,何至于此?我用童年的色彩和芬芳 制成了一把詩人的七弦琴,可那些騎着白馬的騎士奔去了哪裡,那些吟遊詩人的歌唱何時再響起,那 ...
石榴的顔色-不裝了看不懂
不能說大失所望,但的确和預期的大相徑庭,作為電影整體我難以接受更别提欣賞、代入和認同了。除了宗教和異域文化之外,最大的障礙是形式主義表現手法。這不是流動的影像,而是由符号和意象拼接而成的長詩。而這些符号都太過具體和獨立,對我而言是空 ...
詩歌的視覺重組,GIF電影,熱門微博,看不懂都說美,像美術學院畢業作業,想仿照這個形式很容易,十首詩配十個畫面,可以是油畫,也可以是裝置藝術,故弄玄虛即可。時尚大片最适合用這種形式。
7/10。象征苦難的石榴汁和匕首滲出血紅浸滿白布,乳房上的海螺,教堂裡紮堆的綿羊,染布前舞蹈摸屁股的女人,屋頂上晾的書海在風中不斷翻頁,金球滾到前景,天使顯靈、宰羊、祈禱、主教葬禮等,泥瓦匠站在圓塑管上命令詩人唱歌然後死去;僧侶服飾、取消透視法賦予每一場景以畫謎般不可理解的感官飨宴。 @2017-05-21 20:18:42
為了體現出詩人的一生及其作品,導演做了5點嘗試來進行宗教畫式畫面統一:1人物面部不顯露表情;2入鏡人物及焦點物品不重疊;3服裝及配套動作象征化.還原宗教畫中人物形象;4顔色調配鮮豔醒目,凸顯主體.配色對應文藝複興前大部分教堂宗教版畫;5場景古老化及祭壇化.效果即是本片,勿陷入苦思
極端形式主義詩電影&真·不明覺厲·燒腦片,恍如一場盛大而神秘的祭祀儀式。平面化影像,靜态封閉式構圖,跳切與動作重複,僅少量旁白與吟誦+聲畫錯位+木偶式演員似布列松,傾倒美學同老塔。| 浸紅,晾書,染布;乳房,螺殼與牛奶;愛的蠟之城堡面對熾熱火焰;夜莺和鳥籠;詩人會死,缪斯永生。(8.5/10)
也隻有豆瓣er能打出8.7了....
修複版用“美如畫”形容真是一點都不過分,太漂亮了!(感謝老馬丁!)這部電影真正讓人感到電影是作為一種語言而獨立存在,有自己獨有的表達維度,因為這部電影是沒辦法用講的來描述的,隻能通過觀看來體驗。。。記不記得第一次讀到讓自己無言的詩是什麼感覺?看完本片,就是這個感覺
把電影某方面質素推到極緻,但又不讓人覺得乏味,一般我都會列入到創作的靈感百科全書序列裡。
總算看完了。我想這隻是一首詩,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