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2021)的劇情介紹
他鄉(2021)的影評
故鄉為他鄉 他鄉為故鄉
觀影的時候覺得這一切都太熟悉了。煤礦工人下井出來後渾身上下都黑的發亮,穿着大膠鞋,頭頂戴着礦燈讓我想到在家鄉看過的畫展——這樣一座因煤而興旺的城市裡有着數以萬計的煤礦工人。小時候每次從家鄉坐火車去外地,都要先坐小火車去到縣裡的火車站 ...
是他鄉,也是故鄉
機緣巧合,有幸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紀錄片展映現場,看到了《他鄉》這部片子。我看到了在時代的浪潮之下,一個不知名的湖南小鎮,如何從一個繁榮的煤礦小鎮退出曆史舞台,而變遷的,不僅是這個煤礦小鎮的命運,還有為它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這裡紮根和 ...
素材太好但導演的學力實在有限,沒能真正發問或深入。散落的議題線頭很多,是這座後社會主義廢墟有機的豐饒;地方性特色也頗有一些,宗教色彩和武裝幹架的土匪遺風;想吃豬腳粉。
《他鄉》有豆瓣條目了,歡迎在影展觀看過的朋友留下你們的感受。
紀錄片成片效果很好,很多年後《故鄉的雲》那段還是很戳。計劃經濟時代的煤礦開采的不計成本和精神價值,伴随着前幾年「資源枯竭城市」的關礦浪潮和城市蕭條。從南到北,煤礦,有色金屬乃至石油,無一幸免。擁抱時代浪潮的幾代人,最終浪潮褪去,隻有同樣的蕭條。與北方的一城一廠作為對照,這些衛星城一樣的小鎮卻真的無人問津。東北的故事被《漫長的季節》娛樂化消解,隐藏在殺人事件和獵奇社會新聞回顧中,同樣,也有這樣嚴肅的紀錄片去投入溫情的視角去記錄了另外一種故事。沒有駭人的兇殺案,隻有若幹個普通人被裹挾的人生。礦工如同浮萍漂泊的命運,回不去的家鄉,被解體的他鄉。為「集體」而存在的個人在市場經濟裡找自己「個體」的位置。而生活在經濟已經一片死水的城市裡,宗教和博彩如同唯一能被抓住的精神寄托,卻恰恰是「精神已死」的絕望。
【半夏展映】這次半夏展映裡看到的最好的紀錄片。
期待看到更多創作者講述自己的故事。這部片子和《椒麻堂會》給我的觀感都像一場真誠的人生分享——關于個體,關于家,關于家鄉。血脈相連與記憶連結的溫情會天然沖散自上而下的冰冷審視。如果觀衆已經疲憊于高高在上的凝視下虛構出的苦難與掙紮,那真正從生活和曆史中走出的創作者便将成為共情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