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咬狗C'estarrivéprèsdechezvous(1992)的劇情介紹
熱愛吟誦詩歌且幽默健談的殺手貝羅特(BenoîtPoelvoorde飾)自費請來一支攝制組為他拍攝紀錄片。在鏡頭前,他毫無保留且毫無隐諱地展現每次行兇的全過程,并悉心講解不同的殺人技巧。攝制組成員從最初的觀衆逐漸演變成貝羅特的幫兇,這一種瘋狂之人仿佛失控的汽車,飛速向毀滅的終點駛去……
本片成本僅為15000美元,卻成為比利時當年商業上最成功的影片,并且榮獲1992年戛納電影節SACD獎最佳影片和青年特别獎、1993年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獎、1992年Sitges–Catalonian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BenoîtPoelvoorde)和最佳影片獎、1992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Metro媒體獎。
本片導演RémyBelvaux于2006年9月4日去世,享年40歲。
本片成本僅為15000美元,卻成為比利時當年商業上最成功的影片,并且榮獲1992年戛納電影節SACD獎最佳影片和青年特别獎、1993年法國電影評論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獎、1992年Sitges–Catalonian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BenoîtPoelvoorde)和最佳影片獎、1992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Metro媒體獎。
本片導演RémyBelvaux于2006年9月4日去世,享年40歲。
人咬狗C'estarrivéprèsdechezvous(1992)的影評
cult 與新浪潮
同樣的黑白,同樣的法語,同樣的跳切。看到這部電影我才猛然意識到,新浪潮的技法用來拍 cult 片簡直是再契合不過了。到底是因為僞紀錄片風格與新浪潮産生共鳴?還是因為适用于 cult 的技法與新浪潮産生共鳴?又或者說新浪潮本身就是一種 ...
nouvelle vague的影子,加上lars von trier的一點精神,john cassavetes的一些料。不過如果是在電影院裡應該會有點累。另外就是benoit其實在演他自己而已,他在現實中也差不多這樣,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一直還是“瘋瘋”的。想了解的人可以看一下今年他在戛納grand bain的采訪。電影是文化性的,有些時候外國人看到一個從來沒有看過的東西,容易拜神。中國人是隻要是美國媒體拜的歐洲神,基本上也會拜拜。這種片子對我沒有任何吸引力,我沒有看到所謂創新,也沒有看到多麼與衆不同,從風格上我甯願去看pierre perrault的La bête lumineuse,從真正人性暴力的角度我更願意重看maurice pialat。 過譽的一部電影,一段段,破碎的,斷裂的。好吧
既沒有大笑也沒有反思。我認同“暴力存在于本能”的觀點,但這并不意味着我看到暴力的行為不會反感,更不用提“落入導演的陷阱,覺得自己變成同夥”了。我不明白怎麼多人喜歡拿它和昆汀比,在我看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這片避開了道德問題,而在昆汀那裡完全不用考慮道德,因為他白紙黑字告訴你“我就是假的,我就是血漿,我就是讓你爽”。我還是更喜歡昆汀的态度。加一句,我實在是讨厭僞紀錄片。
大家都覺得很有創意,都覺得很牛逼,但是效仿的作品卻寥若晨星。
副題:關于殺人這件小事。僞紀錄片。即興詩,鋼琴,槍,攝影機。沉屍所用的重物,成人要體重的三倍,小孩四倍,侏儒兩倍,年邁的體質疏松之故要五倍,這樣才不會浮起來。愛情會留下硫磺的味道。
毫無倫理道德可言的關于邪惡的純粹描繪。有趣的是作為劇組,在鏡頭後的導演似乎也被這種邪惡支配異化,主角對于整部影片是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這種由導演操控形成的“演員操控電影”的藝術電影是不多見的,僞紀錄片隻是一個相匹配的形式而已,但是這片是在太邪惡了,1星純粹是從這部片内容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