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那兒I'mNotThere(2007)的劇情介紹
在這部關于鮑勃·迪倫生平的傳記電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員扮演鮑勃·迪倫,分别演繹鮑勃在不同時代的生活故事和音樂經曆。該片講述了鮑勃·迪倫早期作為民謠歌手艱苦奮鬥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國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識分子,具有争議的搖滾轉型、摩托車意外事故還有後來從公衆視線裡銷聲匿迹的隐退,近年來工作重心不放在錄制唱片而是舉行巡回演唱會上,如名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NeverEnding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國作家霍華德·蘇尼斯撰寫的鮑勃·迪倫非官方自傳中,大部分是關于迪倫的童年時代和家庭生活。書中為我們進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别是與他的妻子蘇拉(夏洛特·甘斯布飾)。除此之外,霍華德·蘇尼斯還爆料了這位老牌搖滾歌手的一件秘密绯聞,他與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從1986年開始有了一段不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現了迪倫活潑善變的性格特征中的一個方面,影片也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拍攝每個故事,分别用不同的主題與之相匹配:Woody(馬庫斯·卡爾·富蘭克林飾)一個11歲的黑皮膚男孩,總是在奔跑中;Robbie(本·威士肖飾)一個風流倜傥的創作歌手,總是在路上;Jude(凱特·布蘭切特飾)年輕的雌雄同體的搖滾巨星;John/Jack(克裡斯汀·貝爾飾)一位重新找到自己、傳遞福音的民謠偶像;Billy(理查·基爾飾)大名鼎鼎的不法之徒,一個活着的奇迹但正在漸漸老去。
幕後制作:
【六人飾演鮑勃•迪倫】
為了在銀幕上塑造鮑勃·迪倫,你能想象出一共需要幾位演員嗎?
托德·海因斯用他的新片《我不在那兒》給出了答案——六位。這是一部“導演心目中的鮑勃·迪倫傳記片”,電影非常怪異地啟用六位演員扮演鮑勃·迪倫的六個方面,其中包括克裡斯汀·貝爾、海斯·萊傑、理查德·基爾,甚至還有女星凱特·布蘭切特。
少年時期的迪倫由黑人馬庫斯·卡爾·富蘭克林扮演,憑借李安拍攝的《斷背山(BrokebackMountain)》而獲得第78屆奧斯卡獎提名的澳洲影星希斯·萊傑刻畫了音樂家迪倫,英國演員本·威士肖(《香水》Perfume2006)塑造了癡迷于19世紀法國詩人蘭波的迪倫。克裡斯汀·貝爾《蝙蝠俠:開戰時刻》在電影中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飾演迪倫——迪倫主張音樂時期,代表作如TheTimesTheyArea-Changin以及歌手皈依宗教階段探索福音音樂。
理查·基爾扮演的迪倫正如導演托德·海因斯所描述的那樣,有一種“西方嬉皮士”的味道,混合了迪倫歌曲中的虛構角色并且象征了他從公衆眼中消失的那段時期。海因斯表示:“我們把迪倫放回到他自己的困擾中,同時還要比他的真實生活走得更遠一些。”
鮑勃·迪倫的1960年代中期最具有争議,當時他從民謠轉型到電子搖滾的做法遭到一些聽衆譴責。這一階段的迪倫由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獲得者凱特·布蘭切特出演,這一段黑白畫面的處理,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讓人回想起費德裡科·費裡尼1963年那部著名的《八部半》。
【不同以往的音樂傳記片】
雖然近年來有《靈魂歌王》Ray(2004)以及《一往無前》WalktheLine(2005)等音樂傳記電影讓這一類型片重新煥發生機,《我不在那兒》明顯打破了所有現實的窠臼,想在其主題上創造一種更具詩意的影像。導演兼聯合編劇托德·海因斯(執導了《天鵝絨金礦》和《遠離天堂》)表示,正如用不同演員表現不同的方面,通過不同的基調和風格來展現一系列小插畫,他想要制作一部“有些不同于傳統傳記片的電影”,“這不是一部照本宣科講述迪倫生活的電影,我們想要突出強調觀念上以及風格、流派和特性的巨大變化。”
影片用一種近似于摘要的方法将迪倫的一生按照時間順序串聯起來,他以其随心所欲的哲學觀,成為整個時代最具先鋒姿态和神秘色彩的藝術家。“多年以來,鮑勃·迪倫從來都拒絕自己以往扮演的角色。他不斷地前進又不斷地否定自己。我的想法就是用不同的演員扮演同一個人,用差異來诠釋這個永遠在路上的人。”海因斯曾對《娛樂周刊》說,“電影從他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六位鮑勃•迪倫會站在一起告訴我們,鮑勃·迪倫到底是誰。”值得一提的是,鮑勃·迪倫曾作曲并且聯袂主演了山姆·佩金法的電影《比利小子》PatGarrettandBillytheKid(1973)。迪倫為本片的電影工作者們送去了自己的問候,但他并沒有親自參與到電影的制作和原聲音樂的過程中。
在本片中出演配角的包括英國女星夏洛特·甘斯布(《21克》)和曾在托德·海恩斯導演的《遠離天堂》中擔任女主角的演員朱麗安·摩爾,飾演女模特可可·裡維頓的是在《斷背山》中擔任女配角的演員米歇爾·威廉姆斯。海因斯本人是本片編劇之一,影片的拍攝制作還得到了鮑勃·迪倫本人的協助。影片于2006年7月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開拍。
【出自于地下室磁帶】
導演托德·海因斯曾經在1987年拍攝過影片《超級巨星卡朋特》(Superstar:TheKarenCarpenterStory),用芭比娃娃演繹了卡朋特樂隊的一生,在另一部影片《天鵝絨金礦》(VelvetGoldmine,1998)向華麗搖滾年代緻敬并成就了伊萬·麥克格雷格。
電影的名稱來源于鮑勃·迪倫的一首并不算出名的情歌,出自《地下室磁帶》(TheBasementTapes),這是一張極具試驗性的私自出版專輯,發行于1960年代末期。大意是他打算離開他愛的姑娘獨自上路。歌詞中這樣寫道:“我總是在誘惑面前猶豫不決,現在誘惑不再跟随我,但我已不在那裡,我已遠去。”根據托德·海因斯的介紹,這首歌曲也會出現在電影中,由音速青年樂團演唱。海因斯在評價迪倫的原專輯時說:“他有一張不太完美的唱片,感覺非常原始自然,但它依舊又是華美的。這是一首傷感、像謎一樣神秘的歌曲,在他演唱的時候完全沉浸在歌詞的氛圍之中。甚至在他的有些歌詞中是不太連貫的,這更增加了整件作品悲劇性的神秘色彩。”
影片嚴格要求音樂人必須具有藝術的完整性,而不是近期草率創作出的一些短暫流行的東西。音樂監督RandallPoster指出為了編輯收錄的作品,他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期間淘汰了一大批不合格的音樂人:“我們需要卓然不群的音樂家來錄制他們的作品,需要借用的是他們與衆不同的風格而不隻是一味的模仿。但他們隻是知道如何去演奏迪倫的歌曲。”
花絮:
·鮑勃·迪倫1941年5月24日生于美國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城,不管對一個健康的66歲男人進行人生回顧是否合适,鮑勃·迪倫現在已經成為熱衷于傳記題材導演的目标。幾年前,馬丁·斯科塞斯就曾經用4個小時的真實史料制作的記錄片《家園迷途》(NoDirectionHome:BobDylan,2005)編寫了鮑勃•迪倫的一生。
·在影片最後播放的結束曲是音速青年樂隊(SonicYouth)翻唱的迪倫經典老歌“我不在那兒”I’mNotThere,出自鮑勃·迪倫地下唱片系列之一。
·《我不在那兒》還未正式上映之前,就有一小段電影膠片在網絡上洩漏出去,正是凱特·布蘭切特飾演鮑勃·迪倫在路上遇見詩人愛倫·金斯堡的幾分鐘畫面。
·2007年7月26日,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主辦方公布了參加競賽單元的22部各國影片名單,美國導演托德·海因斯執導的關于詩人歌手、民謠搖滾大師鮑勃·迪倫生平和音樂的影片《我不在那裡》名列其中。
·這部電影原來的片名是“我不在那兒,一部關于迪倫諸多猜想的電影”。
·《我不在那兒》的電影原聲請來了超過30位歌手和音樂人來制作鮑勃·迪倫新版本的音樂。電影原聲唱片預計在今年十一月21日發行,并不是所有的原聲最終都能用在影片當中,正因為如此制片方希望還能從中再增加兩張原聲帶的唱片。
·同性戀者托德·海因斯以往的電影作品中還有幾部直接涉及同性戀題材,其中包括獲四項奧斯卡提名的《遠離天堂》(FarfromHeaven,2002年)、獲柏林電影節同性戀題材單元泰迪熊獎的《毒藥》(Poison,1991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的《天鵝絨金礦》(VelvetGoldmine,1998年)等。
在一本由英國作家霍華德·蘇尼斯撰寫的鮑勃·迪倫非官方自傳中,大部分是關于迪倫的童年時代和家庭生活。書中為我們進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别是與他的妻子蘇拉(夏洛特·甘斯布飾)。除此之外,霍華德·蘇尼斯還爆料了這位老牌搖滾歌手的一件秘密绯聞,他與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從1986年開始有了一段不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現了迪倫活潑善變的性格特征中的一個方面,影片也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拍攝每個故事,分别用不同的主題與之相匹配:Woody(馬庫斯·卡爾·富蘭克林飾)一個11歲的黑皮膚男孩,總是在奔跑中;Robbie(本·威士肖飾)一個風流倜傥的創作歌手,總是在路上;Jude(凱特·布蘭切特飾)年輕的雌雄同體的搖滾巨星;John/Jack(克裡斯汀·貝爾飾)一位重新找到自己、傳遞福音的民謠偶像;Billy(理查·基爾飾)大名鼎鼎的不法之徒,一個活着的奇迹但正在漸漸老去。
幕後制作:
【六人飾演鮑勃•迪倫】
為了在銀幕上塑造鮑勃·迪倫,你能想象出一共需要幾位演員嗎?
托德·海因斯用他的新片《我不在那兒》給出了答案——六位。這是一部“導演心目中的鮑勃·迪倫傳記片”,電影非常怪異地啟用六位演員扮演鮑勃·迪倫的六個方面,其中包括克裡斯汀·貝爾、海斯·萊傑、理查德·基爾,甚至還有女星凱特·布蘭切特。
少年時期的迪倫由黑人馬庫斯·卡爾·富蘭克林扮演,憑借李安拍攝的《斷背山(BrokebackMountain)》而獲得第78屆奧斯卡獎提名的澳洲影星希斯·萊傑刻畫了音樂家迪倫,英國演員本·威士肖(《香水》Perfume2006)塑造了癡迷于19世紀法國詩人蘭波的迪倫。克裡斯汀·貝爾《蝙蝠俠:開戰時刻》在電影中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飾演迪倫——迪倫主張音樂時期,代表作如TheTimesTheyArea-Changin以及歌手皈依宗教階段探索福音音樂。
理查·基爾扮演的迪倫正如導演托德·海因斯所描述的那樣,有一種“西方嬉皮士”的味道,混合了迪倫歌曲中的虛構角色并且象征了他從公衆眼中消失的那段時期。海因斯表示:“我們把迪倫放回到他自己的困擾中,同時還要比他的真實生活走得更遠一些。”
鮑勃·迪倫的1960年代中期最具有争議,當時他從民謠轉型到電子搖滾的做法遭到一些聽衆譴責。這一階段的迪倫由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獲得者凱特·布蘭切特出演,這一段黑白畫面的處理,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讓人回想起費德裡科·費裡尼1963年那部著名的《八部半》。
【不同以往的音樂傳記片】
雖然近年來有《靈魂歌王》Ray(2004)以及《一往無前》WalktheLine(2005)等音樂傳記電影讓這一類型片重新煥發生機,《我不在那兒》明顯打破了所有現實的窠臼,想在其主題上創造一種更具詩意的影像。導演兼聯合編劇托德·海因斯(執導了《天鵝絨金礦》和《遠離天堂》)表示,正如用不同演員表現不同的方面,通過不同的基調和風格來展現一系列小插畫,他想要制作一部“有些不同于傳統傳記片的電影”,“這不是一部照本宣科講述迪倫生活的電影,我們想要突出強調觀念上以及風格、流派和特性的巨大變化。”
影片用一種近似于摘要的方法将迪倫的一生按照時間順序串聯起來,他以其随心所欲的哲學觀,成為整個時代最具先鋒姿态和神秘色彩的藝術家。“多年以來,鮑勃·迪倫從來都拒絕自己以往扮演的角色。他不斷地前進又不斷地否定自己。我的想法就是用不同的演員扮演同一個人,用差異來诠釋這個永遠在路上的人。”海因斯曾對《娛樂周刊》說,“電影從他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六位鮑勃•迪倫會站在一起告訴我們,鮑勃·迪倫到底是誰。”值得一提的是,鮑勃·迪倫曾作曲并且聯袂主演了山姆·佩金法的電影《比利小子》PatGarrettandBillytheKid(1973)。迪倫為本片的電影工作者們送去了自己的問候,但他并沒有親自參與到電影的制作和原聲音樂的過程中。
在本片中出演配角的包括英國女星夏洛特·甘斯布(《21克》)和曾在托德·海恩斯導演的《遠離天堂》中擔任女主角的演員朱麗安·摩爾,飾演女模特可可·裡維頓的是在《斷背山》中擔任女配角的演員米歇爾·威廉姆斯。海因斯本人是本片編劇之一,影片的拍攝制作還得到了鮑勃·迪倫本人的協助。影片于2006年7月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開拍。
【出自于地下室磁帶】
導演托德·海因斯曾經在1987年拍攝過影片《超級巨星卡朋特》(Superstar:TheKarenCarpenterStory),用芭比娃娃演繹了卡朋特樂隊的一生,在另一部影片《天鵝絨金礦》(VelvetGoldmine,1998)向華麗搖滾年代緻敬并成就了伊萬·麥克格雷格。
電影的名稱來源于鮑勃·迪倫的一首并不算出名的情歌,出自《地下室磁帶》(TheBasementTapes),這是一張極具試驗性的私自出版專輯,發行于1960年代末期。大意是他打算離開他愛的姑娘獨自上路。歌詞中這樣寫道:“我總是在誘惑面前猶豫不決,現在誘惑不再跟随我,但我已不在那裡,我已遠去。”根據托德·海因斯的介紹,這首歌曲也會出現在電影中,由音速青年樂團演唱。海因斯在評價迪倫的原專輯時說:“他有一張不太完美的唱片,感覺非常原始自然,但它依舊又是華美的。這是一首傷感、像謎一樣神秘的歌曲,在他演唱的時候完全沉浸在歌詞的氛圍之中。甚至在他的有些歌詞中是不太連貫的,這更增加了整件作品悲劇性的神秘色彩。”
影片嚴格要求音樂人必須具有藝術的完整性,而不是近期草率創作出的一些短暫流行的東西。音樂監督RandallPoster指出為了編輯收錄的作品,他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期間淘汰了一大批不合格的音樂人:“我們需要卓然不群的音樂家來錄制他們的作品,需要借用的是他們與衆不同的風格而不隻是一味的模仿。但他們隻是知道如何去演奏迪倫的歌曲。”
花絮:
·鮑勃·迪倫1941年5月24日生于美國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城,不管對一個健康的66歲男人進行人生回顧是否合适,鮑勃·迪倫現在已經成為熱衷于傳記題材導演的目标。幾年前,馬丁·斯科塞斯就曾經用4個小時的真實史料制作的記錄片《家園迷途》(NoDirectionHome:BobDylan,2005)編寫了鮑勃•迪倫的一生。
·在影片最後播放的結束曲是音速青年樂隊(SonicYouth)翻唱的迪倫經典老歌“我不在那兒”I’mNotThere,出自鮑勃·迪倫地下唱片系列之一。
·《我不在那兒》還未正式上映之前,就有一小段電影膠片在網絡上洩漏出去,正是凱特·布蘭切特飾演鮑勃·迪倫在路上遇見詩人愛倫·金斯堡的幾分鐘畫面。
·2007年7月26日,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主辦方公布了參加競賽單元的22部各國影片名單,美國導演托德·海因斯執導的關于詩人歌手、民謠搖滾大師鮑勃·迪倫生平和音樂的影片《我不在那裡》名列其中。
·這部電影原來的片名是“我不在那兒,一部關于迪倫諸多猜想的電影”。
·《我不在那兒》的電影原聲請來了超過30位歌手和音樂人來制作鮑勃·迪倫新版本的音樂。電影原聲唱片預計在今年十一月21日發行,并不是所有的原聲最終都能用在影片當中,正因為如此制片方希望還能從中再增加兩張原聲帶的唱片。
·同性戀者托德·海因斯以往的電影作品中還有幾部直接涉及同性戀題材,其中包括獲四項奧斯卡提名的《遠離天堂》(FarfromHeaven,2002年)、獲柏林電影節同性戀題材單元泰迪熊獎的《毒藥》(Poison,1991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的《天鵝絨金礦》(VelvetGoldmine,1998年)等。
我不在那兒I'mNotThere(2007)的影評
蒙面與匿名
迪倫的生活如此浪漫與神秘,遲早會被當作故事片的主題搬上銀幕。2007年,别具一格的傳記片《我不在那兒》上映。同《歸鄉無路》一樣,這部電影也是籌備許久才和觀衆見面。2000年,年過四旬的導演托德•海因斯萌生了為迪倫拍攝一部傳記片的想法 ...
不了解bob dylan的不太看的懂,正如我,此片日後必然要重看。另,凱特布蘭切特的演出無可挑剔。
有人感歎說:“電影公映以後,Cate定會成為全世界女同志們的集體愛慕對象”這話兒不全然對,因為不止女同志愛慕,她還能把直女變彎。。。帥得太沒天良了女王啊。。。TAT
蝙蝠俠迪倫vs小醜迪倫
好、好巨大的卡司陣容啊。碎片式的故事。凱特布蘭切特實在是 - 驚豔都不足以形容!(11.27.2015重看,彭尼貝克美學)
托德是真愛布蘭切特啊,最英俊不羁的一段鮑勃迪倫全彙聚到女王身上。卡司也是非比尋常的豪華!用六個人描繪巨星不同時期面貌,導演玩的花裡胡哨精彩之極,記錄西部黑白審視史詩風格,妙趣橫生。音樂更是一級棒,台灣譯名真他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