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Talaq(2024)的劇情介紹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草原上普通的哈薩克族人薩裡姆薩克因在反對一夫多妻制的戲劇中反串女性而被妻子嫌棄有辱家門。他在争吵中無意地說出“Talaq”,根據當地的宗教傳統,隻要丈夫對着妻子連說三遍“Talaq”,就意味着離婚。從來沒想過離開妻子的薩裡姆薩克到處祈求解決辦法,妻子卻在“婦女解放”的流行口号影響下萌生離婚心思………薩裡姆薩克的傳統小家庭在時代洪流中的崩潰隐喻,是導演達尼亞爾·薩拉馬特電影的内核縮影,薩拉馬特從處女作起就堅持哈薩克語創作,他認為電影在社會教育中有很大意義,沒有電影的進步,民族精神就無法恢複。
離婚Talaq(2024)的影評
新舊交替時刻,誰為婚姻做主?
界面新聞記者 | 董子琪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這則離婚故事,發生在哈薩克斯坦革命與傳統交替的時刻。過去的婚姻規則已經失效,新的規範還未建立。男人女人同樣感到茫然。當婚姻出現了問題,應當找誰去傾訴,又找誰去做主呢?離婚故事向來都是講述 ...
在自由的呼喚下,傳統悄然崩解。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二十年代,哈薩克斯坦的一角,有個家庭,因一幕戲中戲的反串,掀起了波瀾。薩裡姆薩克,那丈夫,在怒火中不經意地吐出了“Talaq”,那無情的離婚之詞。在他們的信仰裡,這三次的重複,便是情緣的終結。然而,這何止是家庭的糾紛 ...
離婚的不僅是男主與女主,還有哈薩克斯坦與他們習以為常的傳統生活
電影是一個蘇聯剛成立時的故事。新朝雅政,女性被解放了。她們有權利選擇離婚,也有權利選擇和誰結婚。聽起來沒什麼不好,但是整部電影是一個悲劇。男主在和妻子争吵中喊出了離婚,按照男女主對當地習俗的了解,他們真的就離婚了。男主冷靜下來很快後 ...
單調得乏味的顔色裡,唯有紅色是鮮豔的注解
前半段幾乎昏昏欲睡,一個鏡頭要定格良久,也沒什麼波瀾的劇情。直到女主角半夜離開,在宣傳着女性想嫁給誰就嫁給誰的社會,做了别人的第三房妻子。在審判時,問她是否自願,她隻是長長地低着頭,新丈夫代答“她自願的”,最後“喜大普奔,法官牽走兩 ...
在世代繼承的神權權力,蘇聯自上而下的政治強力和從個體意義出發的欲望與自由之間,影片似更多地采取既成事實的并置而缺少有機結合的提升
7/10。客觀技術條件造成的瑕疵就不挑了。前半段很好的包容了曆史的複雜性。後半段紅褲子事件處理得簡單了,倒不是說不真實而是迅速的落入了電影一開場所反對的那種二元對立。最後鏡頭從主角身邊轉開構造了一個表面上的開放,但也明顯地展現出傾向性。啟蒙現代性推廣到極緻遭遇的自我反噬得到呈現(這本來就是啟蒙和一切現代進步ideology的自我要求),可是,蒙昧傳統就應該避開這種審視嗎?(電影當然有對傳統的反思,但強度顯然是不平衡的)
作為一名哈薩克族全程空耳看完了這部電影,字幕的翻譯有很多地方都不太正确,男主所說的不隻是“離婚”,用漢語更直白的表達出來應該是:“我要休了你”。以及片中說到的“女人”,在片中一直用的是含貶義的詞:“Haten”,有類似“低賤、潑婦”的含義。特别希望以後的哈薩克電影能夠得到更準确的漢語翻譯,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夠有機會去幫助翻譯此類的電影,我也想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學習。 最後,劇中小女孩兒三次跪地祈求真主保佑,由于場内觀衆沒有辦法直接了解其中的含義而覺得比較可笑,而對于我來說,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完全站在哈薩克人的角度去看進去,前兩次忍住淚水,最後一次時,真的無法控制自己的淚水。 給父親四十年,給灰牛兩年,給自己的母親二十年。那你還剩下些什麼了,寶貝
#SIFF#期待很高的哈薩克斯坦電影。就像藏族電影一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故事,很難吸引到華語觀衆去走入導演的世界,離婚屬于沒有故事隻有攝影的紙片電影。女性意識崛起想離婚,一個有意思的主題卻被消逝在散漫的叙事節奏裡。一些民俗宗教有點吸引力。
#10437. #26th SIFF# 主競賽入圍。本片最大亮點就是畫意攝影,一些長鏡頭調度也是頗為用心。相比之下聲音就做得有些粗糙。1920年代的哈薩克斯坦确實也是稀缺題材,不過以女權議題進入來清算蘇聯(除了比較陳詞濫調的漫畫式蠢且壞的官僚,主要是落到蘇聯對民族傳統和日常生活的破壞上),也是實打實的後冷戰民族主義叙述了。看這部的時候居然想起了謝晉大師的“新婚姻法”宣傳片《一場風波》。
孩子求真主把壽命分給爸爸,媽媽還有牛,就像孩子天真地相信生命可以瓜分,丈夫也以為婚姻和感情可以瓜分,他看不到妻子在房事時還在用腳踢着搖籃哄着孩子,隻知道在戲台上裝扮成女人卻注定無法理解女人。用一則看似荒誕的離婚規則,反映出女性地位在哈薩克斯坦并沒有任何變化的現實,頗具當代意義。
#2024SIFF#+一些奇奇怪怪超前的希特勒裝扮和蘇聯的相互映照,偌大烏托邦下的虛假性别解放,很多奇怪視點的長鏡頭,冷靜殘酷帶點荒誕。它的表達很亂,電影所展示的結構遠讓人猜不透每個角色的動機。宗教、革命、神性一切集中在一個寓言内,甚至我覺得“女性解放”隻是一個引子?對列甯時期政治的含沙射影我也實在是難以有大理解
SIFF 43/ 呃呃金爵獎最佳影片…迷惑的情節和難受的觀感,最能看的部分是畫面攝影,是有美感的,而聲音完全是一言難盡,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個隻會扯着嗓子喊的大老粗,不分主次的嘈雜太折磨我的耳朵了。再者這個劇情,本以為是反民俗誰知道是反蘇聯,不明所以(對這些不咋了解)的内涵蘇聯,含沙射影的嘲諷,以一氣之下口出狂言的“離婚”兩字作為引子,人物都是空的動機不明的,宗教元素感覺類似于藏族那邊。生活的安穩與平靜被破壞,借四十年給爹,借二十年給媽,最後再來五年給農作(牛),所謂的女性平等與自由隻是個虛僞的幌子,小家庭和大環境對比下女性的下場,自由的代價是病魔纏身,穿紅内褲就是抹黑革命,吸特樂模樣的官僚手拿槍對準人民高喊“十月革命勝利”,挺沒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