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爾達Golda(2023) 以色列鐵娘子
導演:蓋·納蒂弗
編劇:尼古拉斯·馬丁
主演:海倫·米倫/澤德·約瑟夫/克勞德特·威廉斯/亨利·古德曼/艾瑪·戴維斯/奧利維亞·布羅迪/羅坦·凱南/卡米爾·科坦/喬納森·塔夫勒/埃利·皮爾西/拉米·希爾伯格/德維爾·班内德克/利奧爾·阿什肯納齊/埃德·斯托帕德/多米尼克·馬夫海姆/馬克·弗萊施曼/丹尼爾·本·澤努/傑米·雷·紐曼/列維·施瑞博爾/歐哈德·諾勒/薩拉·馬丁/皮埃爾·伯格曼/吉米·卡特/斯蒂芬·菲切特/亨利·基辛格/馬裡安·洛倫西克/果爾達·梅厄/理查德·尼克松/基特·拉庫森/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彼得·華生
語言:英語/希伯來語
類型:劇情/傳記/曆史/戰争
上映日期:2023-02-20(柏林電影節)/2023-08-25(美國)
英國 100分钟
果爾達Golda(2023)的劇情介紹
海倫·米倫飾演以色列曆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總理果爾達·梅厄,故事圍繞其在贖罪日戰争期間面臨的嚴峻而高風險的決定展開。
用了很多力氣用聲畫表現人物心理,但是沒有展現出戰争決策背後的理智和推測,顯得有些主觀用事
全程果爾達視角,隻有政治和軍事,沒有家庭生活,制作精良,這才是曆史片傳記片該有的樣子。
沉重緩慢的步伐,不離手的香煙,灰白稀疏的黃發,悲傷顫抖的背影,堅定的眼神,果斷的命令。一個在肉體痛苦和極大精神壓力雙重折磨下的高齡老婦人,不屈不撓做出了一個又一個艱難的決策,終于給以色列帶來了階段性的和平。
第一次知道梅厄夫人是在尼克松的著作《領袖們》們中。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複活”的梅厄夫人。精彩傳神的表演完全重現了那個堅強不屈的以色列鐵娘子的人生高光時刻。
最感慨的還是基辛格和梅厄夫人談判那段,國際政治談判都是大國博弈的結果。“俄烏戰争”中的烏克蘭,就是大國博弈中的炮灰。完全靠後援國的輸血,無法赢得和平和尊嚴。一切的尊嚴都要像以色列的軍人這樣,用自己的實力赢得。上帝隻救助自助者。
香煙不離手,一直在接受治療,這些細節都讓人物更鮮活。一段難以理解的沉重經曆,和平對于一些地方來說,如此艱難,讓一位拖着殘軀的老婦一直承受着身心的煎熬,看着就讓人悲傷。
對比英格麗·褒曼版,呈現手法更像《斯賓塞》。梅厄夫人傳記卻并未叙其生平的輝煌,而僅取「贖罪日戰争」前後曆史一隅,并以小見大揭露主旨:處于大國博弈背景下,關乎戰争中政治家決策的調查、指控、問責以及公允評判(這又很像《奧本海默》)。很難想象梅厄夫人傳記既沒有童年凄慘經曆又沒有複國曆程,更缺失了任職蘇聯大使及外交部期間的事件鋪展;單就事件本身而言完成度尚可但也僅限于流水式呈現,信任危機、内幕挖掘與政治驚悚的層次感很淺,且電影對于戰争場面的宏觀呈現接近于0。由此可見本片預算的确非常有限而導演也并沒有什麼野心。至于電影對梅厄夫人的曆史評價隻能說導演趨于模棱兩可且比較主觀,就不過多争論了。畢竟曆史的真相還是要交還于曆史才更加公正!(不過我本人對于二戰後猶太人侵占阿拉伯人土地建國一事,終究還是存有偏見的)
平心而論這是一部成功的流水線商業電影。老太太演的很好,故事也足夠傳奇。在電影的敘事裡,中東戰爭就是大國撐腰菜雞互啄,承擔代價的是“守衛家園的士兵”。她甚至有一個小本子統計了傷亡的所有人。但是這整個電影中沒有出現哪怕一個巴勒斯坦人。仿佛他們完全不存在、完全沒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整個故事是以色列人守衛自己的國家,抗擊侵略的埃及和敘利亞,背後是美利堅對抗俄國人。當然其中處處點綴了美式反戰。但是這個世界的可悲的邏輯就在於,有的人佔有全世界的院線,而另一些人甚至在整個故事裡無法擁有一個鏡頭。他們甚至沒有以反面形象出現,而是完全消失了。如果你是巴勒斯坦人,如何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以色列鐵娘子果爾達·梅厄夫人的傳記片,聚焦于第四次中東戰争,作為總理的果爾達的表現。影片較好地還原了那次戰争情形,海倫·米倫非常傳神地刻畫了處于至暗時刻的果爾達形象。影片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政府官員及時上電視及前線向民衆告知戰情;二是作為總理的果爾達,總是最關注前線士兵被俘死亡情況。作為民選政客,這兩點是決定執政優劣的關鍵點。結尾梅厄夫人去世,配樂似乎用的是珀塞爾《狄多與埃涅阿斯》中唱段《當我長眠地下時》的旋律,倒很是應景。近年來難得的未被政治所裹挾的傳記片,因此多打一分。其實此片講述上亦有很多問題。
這個時間點看這部片子真的感觸良多。你看看當年面對3萬正規軍還壓力重重,所以今天以色列要在200萬平民面前展開地面進攻二一拖再拖,你以為這僅僅是軍事問題嗎?說句題外話,2國方案已經幾乎不可能實現了,這很可悲但是現實。在說句題外話,這imdb的評分真是白左的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