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這部電影的演員,都是真實的當地居民演的,其實比一些沒有體驗過這樣生活的明星演員真實太多了,反而出來的效果更好。

要說留守兒童,其實我小時候也算是吧,就是農村裡長大的孩子,父母在外面打工做生意。但是不一樣卻幸運的是,我和父母住在一起居多。

我小時候的第一所小學在老家農村,就是每天來回走路一個多小時,學校就是石頭碶起來的學校,隻有四個年級,一個年級就是一個班,攏共那麼幾間教師,旁邊靠近辦公室的是幼兒園,房間最大,但是最後一排後面都是堆着煤炭,我們中午沒有正規的食堂,都是自己帶飯或者帶米帶菜,在食堂裡老師給我們蒸熟,一學期20塊錢人工費。期間有時候會有一個附近住的爺爺,擔着自己做的炒菜來賣,一份炒白菜小份2毛錢,大份3毛錢(都是蘸料碟子那麼大)。我母親真的是把最好留給我,有時候沒有炒菜會給我蒸雞蛋羹拌米飯,多的時候我一天吃六七個蛋????

小學,我讀了四個小學,經常轉學我都習以為常,公立的私立的都上過,隻是因為我母親會觀察我的生活學習狀态,如果感到不好她就自己到處咨詢好點的學校,哪怕私立又貴,也還是二話不說把我送進去,的确就從小體驗到了很多不一樣的生活和環境,所以可能因此才讓我有一個适應能力強的性格,但是我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小學同學的聯系方式,因為太短暫那時候也不像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有手機。我也沒有發小青梅竹馬這樣的朋友,就還是挺羨慕的,本身也是獨生,搞得我太習慣和享受一個人了。

中學,家裡做生意,雖然算是另一種留守方式吧,每周在學校上學,到了周末就是一個人坐着汽車去找爸媽,那時候車費真心不便宜,沒有統一售價,基本上都是私人客車,所以每個周末來回差不多30多塊錢,要是過節估計能差不多50,而且周末回家大多也是吃的最好(每周末我爸都給我做糖醋排骨辣子雞蹄花湯各種我愛的),然後返校都會背一堆喜歡的蛋糕面包和水果牛奶啥的回學校(那個時候我也賊能吃,牛奶每天可以當水喝,面包蛋糕那時候每天都要吃,還不是正餐),雖然每周末來回路上累但是總是很幸福,沒有像别的留守兒童那樣可能至少十天半個月才能和父母相聚。

但我家還是很普通的農村家庭,也沒啥錢,隻不過我父母是傾注了所有的愛到我一個人身上,我母親的概念就是一定不要離我太遠(我從小就清楚家裡條件,所以我也從來都是别人口中别人家的乖孩子,可能也是因為被保護的太好,才會晚熟直到這兩年)。身邊也有很多同學就是影片裡這樣的家庭,所以非常能感受得到影片裡表達的心情,面對家庭和生活,那個時候真的是很多人都無法不得不二選一,雖然現在有句話老是調侃“成年人做什麼選擇我都要”,但是那個時候生活逼得很多人不得不做選擇和放棄,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始終還是會缺失一些東西。初中有個同學,父母不在,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結果有一次重感冒,可能發燒的太厲害了,在家休息的時候,想喝水,結果拿錯了擱電視機旁的敵敵畏,喝了後去搶救沒有搶救過來,那是我第一次這麼切身近距離地感受到身邊同齡的孩子離開人世的心情。前兩天還好端端的一起上學,突然就沒了,他的父母才是最悲痛的了,就因為這樣的感冒失去一個兒子(還是獨生的)。

然後讓我感受到差距的是,大學我們看電影還是紀錄片來着,有一段是一個留守兒童趴着石頭寫作業的場景,而我身邊竟然有同學特别驚訝的質疑“假的吧,現在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家庭”的時候,我才明白,有的人出生的環境,他就沒法明白别人的生活。

……也不算影評了,作為一個沒有文采的人來講,我也寫不出什麼影評,隻是看完這部電影深受感動,想起來好多小時候的事情和以前經曆的一些感受,碎碎念了又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