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回想這個題材,再反觀目前的處理,坦白說确實找不到第二種處理方式。如果從社會化視角觀看這樣的兩個人,勢必有更加冒犯和消費的感覺,所以那些在罵消費精神疾病的,excuse me,沒事吧你們?!而且如果把他們放置在一個社會事件中,這電影還能讓你看到?你以為在給Netflix拍戲嗎。
片中覺曉懷了孩子,不知道打拳的人是瞎了還是故意為了拳而拳。首先,覺曉發現自己懷孕之後,整個人有點懵和慌亂的,她匆忙的離開店裡,坐在公車上陷入沉思(那個公車鏡頭還蠻美的)。她有點小心翼翼的跟戴春分享自己懷孕消息時候,戴春愣了一下,随後傻笑起來,兩個人隻能無言的,眼裡帶淚的傻笑起來。這是我覺得處理的非常好的一幕,如果覺曉歡呼雀躍的面對這個突然來的懷孕,那麼這處理肯定就有問題了,但這兩場戲,把兩個人的那種不安但又想相互依靠的感受表達的很準确。記得後面一場應該就是閃回戴春夢境裡,走進海裡,那個海灘小女孩對他喊了一聲爸爸(後面那個進b超的羊水轉場也是很妙),這跟戴春本身對于孩子的那種踟蹰感,也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理解,這個孩子對于他們兩來說,既是意外,也是鼓勵他們一定要努力生活的種子。
覺曉本身是被母親抛棄的,平心而論,她怎麼可能會去打掉自己的孩子!而且是不是有人帶節奏啊,覺曉在廢墟那場,包括和戴春進入新生活後,她從劇情邏輯上是被治愈了的,所以她體現出來的是一個堅強女性的形象。而戴春理解她,給了她一個家,關心她所關心的一切,怎麼滴,覺曉就應該一腳踢開戴春嗎?!
另外,一看到果然有人讨論戴春的病跟自己理解的是否相符,我也就理解不應該明确定義戴春的病症名稱了,因為不論是躁郁還是應激障礙,每個人的反應都是不一樣的,而且一旦有跟自己不一樣表征的,可能會引來不必要的争論。這部電影本身是在廣義角度,講我們如果克服過去的不堪,并鼓勵我們勇敢走下去的故事。絕大多數心理問題,其實都是跟我們自身的安全感和情緒處理方式有關的。這就像有的人面對挫折仍可以樂觀向上,有的人就會陷入低迷不振。追溯下去,其實都是成長過程中,所複刻記憶的甜度及苦度。人要走出困境,當然不是自己平白無故想通了,而是因為自己的痛苦有人在乎,自己的孤獨有人理解。愛情,友情親情,什麼都行。
我理解這是一部給人鼓勵的電影,我們映後這場就有一位醫生講述身邊人如何沒有走出困境的故事,并表達了對這部電影的緻敬。所以鼓勵大家去愛,還有什麼錯呢。難不成相互戕害,才是願意看到的世界嗎。電影隻是電影,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吧。
昨天聽了一場導演的映後,散場後翻開豆瓣的短評長評,甚覺詫異。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