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2年的《月球旅行記》之前,其實是有過電影的拍攝的,以及是否是唯一的一部“第一部科幻片”,這也無從考證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是《月球旅行記》開始擁有了當今電影的許多特征:最基本的,《月球旅行記》是一部由多個鏡頭組成、由多個演員進行表演的、包含叙事的電影。

本片導演喬治·梅裡愛,和第一代電影制作者之一的Porter一樣,都display了一個現代欲望:将一切事物的距離都拉近,最終目的是抓住誘惑。而與“月球”相關時,這種欲望便被體現為将月球帶到地球上,或者是人類登上太空征服月球,标題很明顯表達了後者的做法。事實上,電影中天文學家通過望遠鏡觀察月亮,也達到了一種将月亮拉近到和自己隻有一臂距離的感覺,或者說是錯覺。梅裡愛在電影裡強調了在世紀末時,地區居住者們的探索和征服欲

通常我們認為庫布裡克導演的《2001: 太空漫遊》是現代科幻電影的鼻祖之一,但是和這以及之後的科幻片相比,《月球旅行記》的風格并不嚴肅,相反,它借鑒了法國童話表演和英國啞劇的風格,再加上梅裡愛曾經的魔術師身份,各種魔術技巧加上插科打诨式的橋段,充滿了娛樂性。比起對科幻片的影響,倒不如說《月球旅行記》有一點啟發了之後好萊塢商業片的部分娛樂方式

接上段,因此,《月球旅行記》被後人稱之為“the cinema of attractions”,因為在《月球旅行記》中,奇觀、滑稽和荒誕的感覺大于了邏輯、現實和故事本身,甚至裡面的人物是沒有豐滿的人物形象和完整的成長弧線的,就像我在短評裡說,确實很難給人一種“電影感”。甚至梅裡愛本人也把故事作為視效的一個pretext去對待

(莫名想到了老馬把漫威電影成為“theme park”,這倆稱呼,總給我一種異曲同工之感)

導演喬治·梅裡愛在本片中用到了很多當時很創新的攝影技法。首先是“stop-motion”,stop-motion指攝像機先拍攝一小段内容,然後暫停,在未拍攝期間重新布置場景,完成布景後再讓攝像機進行拍攝。由于布景過程中攝像機是暫停的,所以可以實現瞬間變化或消失的效果。梅裡愛後來聲稱,他是在歌劇院拍攝路面交通時偶然發現了這個過程,當時攝像機由于故障暫時卡住,幾秒鐘後又恢複拍攝。在此期間,一輛公交車在攝像機卡住時從攝像機面前經過,但因為有幾秒鐘的暫停,導緻最後呈現的效果來看,這輛公交車仿佛一輛靈車一般。不過這個故事多半是梅裡愛導演開玩笑的,因為stop-motion在1895年愛迪生拍攝的一部電影裡已經被使用過,該電影展示了蘇格蘭女王瑪麗的處決,在拍攝期間,在劊子手放下斧頭之前,攝像機暫停,愛迪生使用了一個假人代替了女演員的位置。

在利用“stop- motion”完成拍攝之後,梅裡愛對拍攝完成的鏡頭進行剪輯後再進行拼接,而不是直接拼接,這樣消除了相機從進行拍攝到暫停的過程時過度曝光的幀,這樣的技巧被稱為“substitution splices”

第三,梅裡愛強調了鏡頭間的動作連續性(continuous action),例如,上個鏡頭,某個人物從懸崖墜落到鏡頭下方直至出界,下個鏡頭,這個人物會從鏡頭上方邊界墜落着出場。

第四,梅裡愛想在17個鏡頭中完成17個布景,但受限于條件無法做到,梅裡愛便使用了膠片的重疊和溶解(overlap dissolves/lap dissolves),這是在當時的劇院裡無法做到的技巧

最後,當時的梅裡愛其實已經有讓鏡頭運動去拍月亮的想法了,但是和現在的zoom in鏡頭不一樣的是,梅裡愛讓“月亮”由遠到近地靠近鏡頭,達到月亮在鏡頭裡越來越大的效果

從現在來看,《月球旅行記》是原始甚至是愚蠢的,但從曆史的角度來看,《月球旅行記》确實為後世電影史啟發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