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的一部電影,聊聊我的個人體驗。

影片剛開始的時候給出的信息很多很雜,看一會兒之後去可以慢慢找到焦點——一些重複性的元素像線索般連起了電影,塑造了夢幻般的氛圍:蟬鳴、樹、水流、風吹樹葉聲、寺廟鐘聲、建築。其中“建築”(古城、紙紮建築、土房)作為一種連接元素,溝通着陰間和陽間,連接着現實和夢境、曆史與當下。

電影講述故事的方式是大量的口頭語言,這也是過去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俗語、傳說、故事、消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開來,人們的講述生動形象,趣味橫生,民俗文化也順着語言流淌。電影裡面有很多很有趣的俗語,比如“吃香的喝辣的”就令人印象深刻。總之,那是一個美好的時代,人與人作為信息媒介聯系緊密,即便各有各的家事,但仍常常相聚,“無棗不成席”。

/誰睡着,誰醒着,這是誰的夢,誰在誰的夢裡,誰的夢通向誰的誰的夢。/
夢是影片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所謂“中式夢核”。我對于影片名“米點雲山”的理解也基于夢。影片的中文名和英文名都很有趣。從中文名“米點雲山”來說,電影像米氏畫派的山水作品一樣新奇獨特。而英文名具體我記不清了,但包含了“half”和“heaven”,我将其理解為“醉醒交錯”。一醉不醒和死亡是heaven、是解脫,而半夢半醒則是人生。我們醒來,和現實的人鍊接,我們睡着,和逝去的人重逢。就像電影裡的那句話——“人生不過是把名字寫在酒裡”。

影片中,一醉不醒的父親在男主的夢中醒來,跟男主說:夢是最好的房子。這大概就是男主潛意識裡父親一直不願意醒來的原因,也是村民在談起他時表現出一絲羨慕的原因。但終究,大家即便羨慕他可以在沉溺于美好的夢中,卻還是無人願意和他一起一醉不醒。人終究不是孤島,即便擁有華麗無比的房屋,我們也需要走出去,去對話,去和這個世界建立連接。當然,我們也永遠無法離開夢,現實的一地雞毛需要一個地方去逃離,所以我們需要酒,需要詩,需要電影。

但我們看到詩和電影在消亡,這是一個缺少夢和情的時代。民俗學研究者施愛東老師在一場播客中提到了今日“對話”的稀缺。我們的物質越來越豐盛,可為什麼我們的幸福感提升卻如此有限。今天多數人要麼信仰拜物教,以絕對的現實主義面對生活,将夢視為荒廢時光,在自我世界裡焦慮内耗;要麼徹底沉溺于幻境,沉溺于社交媒體構建起的巨大拟像世界中,尋求不建立于理解之上的虛拟鍊接,期望着未來将自己的靈魂置于元宇宙中。這部在2025年上映的懷舊風電影何嘗不是一種對有夢的、有情的時代的一種懷念。我們懷念膠片、懷念黑白電視機與收音機、懷念自然與村莊、懷念人與人之間的鍊接

我們永遠無法做一場可以一睡不醒的夢,但每一場短暫的夢境都是美好的體驗。

我們來到西甯,在放映結束鼓掌,因為我們由衷感謝造夢者們為我們帶來的美好夢境。燈光關閉,我們用盡渾身解數去感受、去享受這場夢境,燈光亮起,我們将繼續奔向現實,不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