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聲吆喝聲、一車車砍伐下的大樹,拉開了父輩故事的序幕。

以林業作為背景的年代劇裡不算常見,而且我确實對這一行也不是很了解,起初我以為會是什麼“種樹”劇,但看了兩集之後發現并不是這樣,不但不沉悶無聊或者空上價值,反而很接地氣很真實,又很浪漫。

...

浪漫來自于環境的呈現。首先要說導演和攝影的審美真的很在線,空鏡美到我瘋狂截圖,甚至不需要修就能當壁紙。印象最深的是大家開車上山那段,大家紅着臉蛋再加上結冰的胡茬,邁着沉重又輕快的步伐。雪地雖難行,但因為幹着自己“引以為傲”的工作,所以腳步也顯得輕快。與人相反的是山林的沉默與寂靜,它們靜悄悄地蟄伏在這片土地上,廣袤又肅殺,威嚴又莊重。“順山倒喽”的吆喝聲穿透樹林,是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是這片山林的默許。整個畫面透着一股安靜的力量,會讓你情不自禁地靜下來去思考,去敬畏這片提供養家糊口的資源的林子。而這種人和自然之間微妙的互動産生了一種浪漫的依存關系,采伐的同時又在種樹,等待着小樹苗長大,等待着下一輩人的接力。如果不是導演的鏡頭,我可能很難體會到這種浪漫。

...

真實來自于劇情的呈現。故事的背景設定是上山采伐的名額減少,可采林的面積縮減,對于幾代都生活在林場的人們來說是一場巨變。老一輩開始擔心工作不保,不單單是自己的還是下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生計都成了問題。或許在現在的我們看來有些誇張,有手有腳又肯吃苦怎麼會為生計發愁,可代入在這片林場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人,甚至從小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要接替父輩的工作的他們來說,這就是不能接受的一個結果,這就是當時最真實的情況。而且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那一輩人骨子裡的東西,我就不信現代的年輕人有誰沒有被家裡催着去考公……當然啊,這種認知上的局限并不能說對或錯,畢竟林場當時的環境還是相對閉塞,也沒有足夠的信息來源,老一輩的人求穩也無可厚非。

...

這種浪漫和真實萦繞在整個故事線中,甚至為興傑走出去做了鋪墊,一方面他的父親離世,沒有了老一輩的束縛不說,這片土地上給他留下更多的可能是傷心的回憶;另一方面他母親在這場變革中積極南下也對他産生了一定影響,所以他想走出去。但又因為跟顧長山家的連接讓他對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了不一樣的情感,所以他又會回去,回到這片林子裡。我開始期待後面的劇情,這些走出去的年輕人們将如何回饋這片浪漫的山林,這片浪漫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