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體驗各地民俗文化、美食風情,不強加觀衆人文理念,用最輕松的方式展現與部分人的生活完全不同的煙火氣息。紀錄片《下飯菜》不隻滿足了當下大衆對于精神生活富足的需求,在生活方式日趨碎片化的今天,不管是對于埋頭苦讀生活乏味的學生檔、奔波在打工路上的年輕人、還是為子女操勞幾乎足不出戶的父母一輩,這種影像其實成了一種必要的存在。

...

美食本是生活的調味劑,作為片子裡表達信息的載體,它讓人更容易接受文化和民俗,傳遞生活最本真的一面。楊美玉一家辛苦勞作數十年,在隻有50幾口人的村裡,供出了兩個大學生成了父母最驕傲的事。甚至母親還開玩笑的說:兩個都不嫁出去,全部都收起來。

...

達哥兩口子的對話讓人印象深刻,一段互相調侃甚至充滿“嫌棄”的自我介紹,真實有溫度,愛情在每一種真實的生活中可能表現形式不同,但是它永遠都在。

...

趙良梅阿姨這種幹淨的笑很久沒見過了,他們說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話,過着最簡樸的生活,也許幸福指數就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你打幾顆星就是幾顆星。

...

吳龍放棄了教師的工作,跟父母開起了農家樂。這個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生活的權利和可能。

...

在當地開了一家小餐館的阿武,兼職在當地做着紅白喜事歌手,不為别的,就是喜歡唱歌。

...

一桌家鄉菜、一句家鄉話、一段紀實影像讓我們記起,其實幸福都不是關于那些特别大的事。《下飯菜》看上去是一段關于美食的記錄,其實是還原了一種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雞肉、魚、腸這些随處可見的食材,經過當地人的加工制作,配合風土民情,傳遞家鄉情懷的同時,讓更多人看到大中華美食以及他們背後的制造者,了解他們的生活,體驗他們的辛苦和快樂,讓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立體化。在全民娛樂化的今天,類似《下飯菜》這種紀錄片更加值得大力的宣推,在争分奪秒的旅途中一定記起,其實生活不過是三餐一宿,三五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