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歸園田居》中陶淵明對鄉村生活的向往,何嘗不是當代人的心之所向。正是因此,鄉村題材綜藝近幾年才能如此走俏,但與此同時,該題材殺出重圍也成了難事。2021年前後,由喜臨門床墊獨家冠名播出、聚焦鄉村的文化綜藝《寶藏般的鄉村》卻成了同類型綜藝中的品質出圈佳作,被觀衆認證為不可多得的“寶藏綜藝”。
一切都是如此新鮮、自然、美好,是《寶藏般的鄉村》帶給衆多觀衆的直觀感受。從苗族、土家族到蒙古族,從貴州、湖北到青海、浙江,《寶藏般的鄉村》帶觀衆走進了西江千戶苗寨、恩施鶴峰屏山大峽谷、青海德令哈等一個又一個現代“桃花源”。但節目對鄉村的探尋與揭秘卻未止步于“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寶藏般的鄉村》記錄的還有鄉村在脫貧攻堅戰下形成的新生機與新畫卷,以及那些締造新畫卷的偉大個體。
在《寶藏般的鄉村》中,鄉村的寶藏是景,是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融合而成的景;鄉村的寶藏是畫,是鄉村邁入新紀元的新畫卷;鄉村的寶藏是人,是一個又一個守護着鄉村前行的人。景、畫、人合體,解構了鄉村的過去、當下與未來,也揭秘了鄉村的風情與溫度。
此景:尋找當代“桃花源”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在《寶藏般的鄉村》第三期中,陶淵明詩中所描繪的“仙境”與湖北恩施鶴峰屏山大峽谷的風光跨越千年重疊相映,觀衆也跟随着“寶藏團”嘉賓的身影,踏進了這片現代“桃花源”。其實,清代文學家顧彩在撰寫的《容美紀遊》中,便将恩施這峽谷縱橫、谷幽林深的絕境,稱之為陶淵明向往的“世外桃源”。
《寶藏般的鄉村》在鄉村循迹之路上,挖掘的“桃花源”不止是恩施鶴峰屏山大峽谷。在“寶藏團”嘉賓的漫遊中,千戶苗寨駐紮的貴州雷山縣常年雲霧缭繞、“金色的世界”青海德令哈擁有着廣袤的戈壁、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珍奇動植物不計其數,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無一不是令人神往的“仙境”。
而坐落在這些“仙境”裡的何家村、洞下槽村、三佳居、棠棣村,與大自然擁有着得天得厚的距離。“來到這邊我發現,哪怕在那裡發呆,都覺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寶藏般的鄉村》嘉賓THE9-孔雪兒的感慨,道出的正是屏幕前觀衆的向往。對在快節奏都市中久居的人來說,這些鄉村的田野風情與慢生活,是難能可貴的。
《寶藏般的鄉村》的鏡頭中不止有自然風光,也有人文風情,這二者相得益彰且都是鄉村的寶藏。自然風光是造物主的饋贈,而人文風情與地區特色則是鄉村在千百年的發展中沉澱下來的。節目中,雷山的苗族、恩施的土家族、德令哈的蒙古族的民俗風情各異。如苗族,藝術上,能歌善舞的苗族人習慣在每一個節目踏樂而舞來歡慶;生活上,他們一貫喜歡用色彩豔麗的服飾與式樣繁多的精緻銀飾來表達自身的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制度上,苗族也依然保留着由“寨老”、“鼓藏頭”等管理族群的傳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寶藏般的鄉村》呈現了不同民族在千年傳承中形成的風土人情,也将他們利用獨有的資源優勢創造出的特色産物與文化寶藏帶給了觀衆,如恩施的富硒茶和燈戲、三佳居的黃酒與醬油、棠棣村的蘭花等等。節目第九期走進的開化縣鄉村,也有着因地緣優勢而孕育出的獨有寶藏開化紙與根雕。
古時,編撰《四庫全書》《全唐詩》等典籍所用的印刷紙,正是當地的開化紙,它的重要原材料之一,便是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中生長的北江荛花。根雕,也是這一原始森林為開化縣鄉村帶來的寶藏,那些已腐朽的老樹根在開化人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藝術品,迎來了第二次生命。
千村雖千面,但相同的是,它們皆是祖國的大好河山,皆擁有着人類在發展中傳承下來的珍貴資源與文化遺産。跟随“寶藏團”嘉賓一步步漫遊鄉村的過程中,不同地區的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就如陳年酒香一般徐徐釋放,讓觀衆在沉浸式的“歸田園”體驗中熟識了鄉村的寶藏,讀懂了鄉村的魅力,也尋得了一份精神上的甯靜感。
可以說,《寶藏般的鄉村》就是一個“行走的安利神器”。在節目的彈幕中,“種草貴州、種草苗寨、種草鄉村”、“想去旅行、想去隐居、想去體驗原生态”等評論無處不在。有觀衆打趣道:“甚至不用做旅遊攻略了,節目組的漫遊路線就是一份現成的鄉村旅行指南。”
此畫:再話新時代鄉村
在一些外界的傳統印象中,鄉村美雖美矣,但多數時候是與貧窮、落後挂鈎的。這确實是一二十年前曆史陳煙下舊鄉村的面貌,但《寶藏般的鄉村》拉開的,是經曆脫貧攻堅戰之後鄉村的新畫卷。“大河有水,小河就滿。”國家複興,小家自然也會蛻變。
《寶藏般的鄉村》通過嘉賓的探訪,還原了過去鄉村生活的艱難。就如在青海德令哈,“寶藏團”嘉賓在遊戲環節體驗“鑿冰取水”時,有觀衆感慨“也太原始社會了”,但這正是德令哈居民此前的真實生活。那時草原上不僅洗澡困難,牛羊馬有時也隻能舔冰解渴。
此外,因交通閉塞,德令哈的居民趕赴西甯需要耗費一個月時間。脫貧攻堅,徹底改變了德令哈。當地通過光伏井實現了太陽能發電引入水源後,清潔的自來水随時可取,這為遊牧民族的生活和農牧生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浙江援青重點項目“太陽能發電中心”的落地,也解決了該地之前供電不足的難題。此外,青藏鐵路、省内高速公路及民用機場建成後,德令哈居民的出行再不是問題。
或許,不少人對鄉村脫貧攻堅的認識僅停留在戰略層面,但《寶藏般的鄉村》讓觀衆在一個又一個鄉村看到了脫貧攻堅戰掀起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了現代化、科技化的鄉村新畫卷。節目中走過的西江千戶苗寨、恩施何家村、柯橋棠棣村等,當下都已形成了現代化産業。如花木業便是棠棣村的支柱産業,該村迄今為止已開發出一千多種蘭花品種,有的品種甚至通過“蘭花節”遠銷海外。這也切實提升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準,如今,棠棣村年人均純收入已超8.5萬元,家家蓋起了小洋房,戶戶都有小汽車。
為了支持這些鄉村的特産輸出和文化影響力傳播,《寶藏般的鄉村》總策劃華少在節目中聯動自己的直播品牌“肥仔華百貨公司”,以節目、嘉賓、電商直播新形式的影響力來為鄉村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破圈提供助力。這些鄉村根據地緣優勢發展特色産業、特色旅遊業的同時,也在愈發與現代科技接軌。如恩施洞下槽村便搭建起了智慧服務平台,依靠監控系統與大數據平台實現了對居民生命财産安全的保障,為他們提供了智能化服務。
可以說,《寶藏般的鄉村》為脫貧攻堅的成果展現提供了一個小窗口與大視野,它讓觀衆看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潮中,鄉村已經實現了蛻變,也擁有了新時代的新寶藏。這種蛻變與寶藏不僅體現在産業升級、科技水平升級上,也體現在教育質量提升上。在青海德令哈的海西州高級中學,六位浙江援青老師的到來,就為西部鄉村地區帶去了更好的師資力量,這不僅解決了德令哈當地教學資源薄弱的問題,也為當地帶去了更高的教學水平。
以往,主旋律内容與正能量價值輸出往往易陷入“假大空”的尴尬局面,但《寶藏般的鄉村》通過與鄉村發展結合的遊戲環節設置、通過走訪,切實向觀衆展現了鄉村蛻變前後的對比,這也讓外界更能直觀感受脫貧攻堅為鄉村帶來的力量與生機。
此人:鄉村溫度的“締造者”
相比于以往的鄉村慢綜藝,《寶藏般的鄉村》的“野心”似乎更大,因為它想呈現的不僅是每個鄉村在人類與自然發展中形成的獨到魅力、在脫貧攻堅下孕育的新風情,還有在曆史的齒輪下推動鄉村走進新時代的一個個具象而鮮活的人。
這些人,是鄉村土生土長之人。如恩施何家村的老爺爺,如今雖已擁有十幾畝茶園,但依然堅持每日五點起床采茶的作息,千萬個如他一般數十年如一日勤勞耕作的人,為鄉村的土地構築了富饒的底色。如開化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的“農民科學家”,他們常年為森林的數據監測而忙碌,為科學研究和生态保護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這些人,是緻力于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之人。恩施燈戲代表性傳承人孟永香,雖已高齡仍心心念念要将燈戲發揚光大;開化紙市級傳承人黃宏健,得知開化紙技藝失傳後放棄了原本的工作,以不懈的匠人精神複原了這項造紙技術,為部分珍貴古籍的修複和翻印帶來了可能。
這些人,是離鄉又返鄉之人。他們中有脫貧攻堅戰啟動後,從外地返回鄉村,投身家鄉建設的千萬個打工人;有如全國人大代表劉建明一般十四五歲外出創業,後回到家鄉埋頭村莊建設與發展的領頭人;有如龍趕湖合作社市場部負責人陽敏這種,擁有海外碩士學曆,歸國後加入脫貧攻堅大軍的年輕人。
這些人,是從五湖四海而來,支援鄉村建設之人。杭州駐鶴峰幫扶醫生李淳,多年和杭州醫療幫扶工作隊一起投身鶴峰的智能化醫療管理系統構建,為此甚至沒有見到父親最後一面;浙江援青的六位老師中,不少人因高原反應不斷失眠,但在他們看來,進教室看到學生,就是治療高反最好的方式。
這些人,無一不是鄉村溫度的“締造者”。在《寶藏般的鄉村》這份人文關懷下,觀衆看到了鄉村的“景”,也看到了鄉村的“情”。愛因斯坦曾說:“感情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的背後動力。”《寶藏般的鄉村》記錄的這群人,他們之所以會成為新時代鄉村建設背後的偉大個體,正是出于對鄉村情感的凝結,出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脫貧攻堅戰的帶領下,在每一個個體的努力下,如今不僅是鄉村發生着巨大蛻變,煥發着無限生機,鄉村的人們也對生活與未來充滿了希望。在《寶藏般的鄉村》的鏡頭裡,人們在傳統民俗中寄予着對幸福生活的願景、質樸而忠厚地對外來的旅人釋放着善意、也時刻懷着一顆對政策的感恩之心。
可以說,景、畫、人,構成了《寶藏般的鄉村》的三大主核,節目讓觀衆看到了鄉村真正的新面貌,也看到了鄉村動人的風情與溫度。節目雖定位旅遊綜藝,但産生的價值卻遠不止旅行安利,而是輻射到鄉村經濟、文化發展等多個維度的。
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記》時适逢亂世,世外桃源可遇不可求,而今盛世河清海晏,現代“桃花源”無處不在。鄉村的發展步伐不會停止,而《寶藏般的鄉村》的“歸田園”故事也将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