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隻喜歡天才般的女兒,如果做的不好便忽視、質疑、表現失望,這是有條件的接納。

她自然而然也學會了有條件的接納自己,害怕失敗,于是進行“自我妨礙”——主動接受來自母親的壓力。這樣如果失敗了,她可以歸因于“瘋子般的王教練”,而不是自己天賦耗盡、能力匮乏。壓力成了她的盾牌。

當壓力取代了熱愛成為動力,短期也許能力提升,長期則會能量耗竭,于是緊繃,于是無魅力,失敗随之而來。

她越是失敗越需要壓力化作盾牌,越接受壓力就越容易失敗……

壓抑久了身體裡釋放出另一個的自己:熱愛驅動→自信又有魅力→容易成功,但小她必須抛棄壓力,也許還要抛棄父母,她不舍得完全轉變為小她。

當母親更在意更接納技術完美的小她時,她被徹底逼瘋了,先是想“殺死”小她換回母親的關注(部分成功了),後來又嘗試轉變為小她,那句“她永遠也不會回來了也無所謂吧”是最後的試探。

終于母親為了不失去女兒接納了完整的她(可以退賽、可以失敗),她也放下了“壓力”這個盾牌,與小她共舞,重組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先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天才如此,普通人亦如此。而自我接納程度跟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息息相關,有時他們不隻是不許我們失敗,他們更是不想面對自己的失敗。父母愛我們會給予我們很多,前提是他們擁有的。 自我接納是種能力,很多人到老也無法獲得。

我感覺這更像是一部披着懸疑和驚悚外衣的心理和教育片,電影把心理轉變過程表達成殺人事件非常生動,畢竟焦慮、内耗、甚至抑郁在現代社會都被習以為常,如果解釋成“與自己為敵”能多少引起一些重視吧。 感謝創作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