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看了《愛情神話》,我覺得拍得真不錯,把上海這座城市,把海派中年男女那個小勁頭,都呈現得很到位,我内心給五星推薦。

但按照習慣,我會去翻影評,尤其喜歡翻負面的影評,一篇給了兩星的影評吸引到我,讓我産生了反思和警惕。那篇影評有一段講:

「隻要稍加琢磨就不難看出,兩個男性角色的身份是上海中上階層,無疑是優勢人群,而三位女性表面談笑風生,實際上還是在暗中“雌競”,這不過是男本位視角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符合中産階級節奏的,一種溫文爾雅的“齊人之福”。而這種“豔福”被喜劇粉飾掉了内在的猥瑣,甚至也許還進一步取悅了男本位視角的觀衆(包括許多女性),讓他們覺得自己也“進步”了、洋氣了。」

看到這段表述,我同時産生了兩條思維折射,第一條是作者真是獨具慧眼,一語中地。第二條是導演看到這個評價得委屈死,憑什麼呀。這兩種想法是并列的,不分上下的,我自己仿佛一分為二,變成了我和我,互相都有一萬個理由可以擊敗對方。

關于這種想法,伴随着社會女性意識的成長,近兩年我時不時地就會感受到。繼續想來,就覺得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在各種表達裡,男女視角的這種交鋒可能是一種自然災害。

因為任何表達一定是有性别屬性的。

比如一個你用男性視角做一個電影的表達,你以為你是導演,但在一部分女性看來,你更明晰的身份是男性代表。我們都知道,你作為一個導演,一定代表不了全天下的導演,你的思維一定不是全天下導演共有的特質。但我們卻隐隐會覺得,你這種男性視角的表達,卻有可能代表全天下男性的想法,“男人果然都是這麼想的”。

反過來也是一樣。比如你用女性視角寫一個尖銳的影評,你以為自己是影評人,但在一部分男性看來,你更明晰的身份是女性代表。你作為一個影評人,一定代表不了全天下的影評人,你的思維一定不是全天下影評人共有的特質,但我們卻隐隐會覺得,你這種女性視角的評論,卻有可能代表全天下女性的想法,“看吧看吧,女的現在都這樣”。

你看,這裡面是有陷阱的。在男女意識交鋒的今天,性别屬性對表達的影響力太大了,任何一個内容的出現,性别屬性都先于知識性、藝術性、思想性,這對表達者影響很深。

在這種大前提下,我們再談性别尊重,其實阻力重重,因為這裡有一個“隻緣身在此山中”的悖論,無論我們怎麼讓自己清醒,最終都可能被性别屬性裹挾,結果都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我最終消化之後的觀點是,我覺得性别尊重可能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尊重對方首先要尊重自己。我們每個人,都要先扮演好自己那個角色,再與人交往,再産生尊重。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男性視角的表達可以讓所有女性都感到舒适,也沒有一種女性視角的表達可以讓所有男性滿意。大家能在自己的角色屬性裡做到謙卑而得體,就挺好。

寫這篇評論的時候,我其實一直把徐峥代入《愛情神話》這部電影的導演,直到後來我才發現,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邵藝輝,是女性。這先讓我有些愕然,我甚至開始懷疑,寫那條尖銳批判影評的作者,會不會也有可能其實是一位男性?進而,我覺得有些想法其實得到了更好的驗證。

邵藝輝導演在自述中說:“我作為老白真身,也作為一個第二性,還可以從自己身上分離出一個第一性,也是我理想中的男性,得體,低調,謙卑,寡言,内省,不僅為自己羞愧,還為同胞羞愧,為同胞的冒犯羞愧。就算這樣,可能也配不上三個可愛的女性,因為她們是我心向往之卻不能至的願景。”

你看,一個女性導演,盡可能地想描述一個得體中年男人的形象,但是當這個形象真正展示出來,他仍然會讓一部分女性覺得這個形象帶有深重的男本位視角。

這似乎說明,這個世界不是男人有問題,也不是女人有問題,當我們不從性别分歧的角度去欣賞他們的時候,他們都沒問題。可是一旦要研究性别這件事,就有問題,這是一件沒有辦法和解的事情。

大概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