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打字,難免有遺漏,見諒。
看到有文章在強調“電影中看上去假的地方,其實都有原型”,難道不是該反省:有原型還拍的這麼假。所有真實事件改編的消防員電影,拍攝前請觀摩《勇往直前》
下面一條條來分析。
1、我理解,也不理解的一點,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不用真實地名,尤其是屏幕直接打出改編自《最深的水是淚水》,電影中卻仍然虛構地名。這必将削弱電影的真實性和嚴肅性。
2、我一直不是很理解報告文學這個體裁,也沒看過電影改編的原著作品,暫且不讨論原著。電影想表達的主體是什麼?東山支隊?消防員群像?某個個體,比如黃曉明的角色?還是反思這個事件本身呢。電影開頭新人犧牲、黃曉明被撤職(勸退)、孩子在學校被欺淩,乃至後來的孩子走丢,耗費了大量的篇幅在黃的家人這條支線上,但是黃是主角麼?黃本身的戲份甚至不一定有家人多,支線劇情完全無法推動主線劇情的發展,大量擠占了電影時間。
這裡提供幾個方案。
消防中隊為主體:電影的開頭是結尾他們的視頻被看到(最後隊長給大家拍完視頻把手機一扔,發送出去了麼?),然後開始倒叙。
黃為主體:又一次的沒有去學校看兒子,引發了一些問題,進而塑造黃的人設形象。
英明的領導決策為主體:那就去加重決策過程,比如給個讨論電車難題的機會,極大幾率的犧牲幾十個消防員,去換取一點點拯救城市的機會。不去描述決策的心理過程和具體情況,就最後一句“我宣布開始總攻”,這是在抹黑呢還是贊揚啊。
3、細節的不真實,這是最重要的。
校園欺淩:如果沒有辦法慢節奏,相對克制和隐晦的表達出來,甯肯不拍。難道就一次校園欺淩就剛剛好被黃當面看到了?這麼巧?
消防員的時間:火場時間那麼緊張,敬禮發呆幾秒鐘。真想表達敬重,給個慢鏡不就好了。歐豪被纏住腳溺死後,他還沒被抱上岸,所有人就都過來了?剛才呢?黃曉明上火場前還偷摸去抽支煙…整個片子讓觀衆覺得假的很重要一點:消防員好像總是有時間想七想八的。
救災成功後的盒飯,是不鏽鋼的盤子,還是雞腿,還專門給個回憶。雞腿是他們消防員食物标配麼?還是導演你專門在這裡為了給他制造一個回憶的線索。如果是不鏽鋼的盤子,後勤怎麼完成的?大家不是都跑了麼,哪位大廚這麼好,拍攝下行麼,要不就老老實實給泡面給火腿腸給超市買來包裝的雞腿。
越說越氣,困了不說了。中國不是沒有好的主旋律,比如張國師陳凱哥的《黃土地》,還有曾經看過《馬背上的法庭》,近年來這種真實事件改編拍大場面的主旋律,真是一部比一部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