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短視頻發現《朱同在三年級丢失了超能力》已經上映了,看預告還挺有意思的,就決定去影院看看。排片很少隻有兩場,先到了家附近的橫店影城準備趕18:10分的場次,打開線上購票平台居然顯示滿場了?稍微有點不可思議啊,這幾年“包場”的電影看了不少,滿場的還是真不多見,老公也很驚奇,于是到前台詢問。原來是沒人買票,影院把片子臨時撤了。那隻有寶龍那邊的 M17有一個18:45的場次了。這回學聰明了,去前先打電話問了,确定有了才去。寶龍還是一到蕭條模樣。三樓的早教、健身房都關門了。影院裡就兩個工作人員,觀衆隻有我和我老公兩個人。影廳還算幹淨,上一次到這來還是看茶啊二中的時候呢。人少地對我來說倒也不算壞事,反正"包場"了可以邊看邊大膽發言了。

回到電影本身,我是抱着看另一個茶啊二中的心态來的,有的地方免不了有點比較心理,但絕對沒有拉踩的意思,輕微劇透不喜輕噴,謝謝大家。

兩部片子都是發生在90年代的校園,一部動畫,一部真人,還原的都挺到位的,不出戲,都給好評。尤其是當我看到朱同跑進單獨的廁所房,我的初中教學樓裡就沒有廁所,整個學校就一個大廁所,有很多廁位就和電影裡的一樣,很親切啊。

電影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差生在學校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電影看到差不多四分之三的時候老公說,他這一天怎麼這麼長?我想這或許也是電影的一個小設計?回想少年時,那時候的一天确實很漫長,感覺一大能發很多事。不像現在,别說是一天,就是一周、一季、一年都過的是像眼睛一閉一睜之間似的。

朱同同學應該是一個傳統意又上的“差生”吧。他成績差——數學考36;習慣差——進校門未戴好紅領巾、不經同意在闆報上"畫蛇添足"。但他好像也不算一個“熊孩子”,他有集體榮譽感,他也羨慕會寫作文、成績好的同學,觀察入微,中隊長的日記本密碼都被他偷偷記下了。他還寫了洋洋灑灑的一份檢查,隻求老師别叫家長。進辦公室前會喊“報告”,打鈴了哪怕尿急也想着先回教室上課。關于憋尿這一段,我還有點眼前一亮的。既生動又有趣。

通篇看完很同意讓人想到那個經典評語:這孩子啊,人是聰明的,就是心思不在學習上。我想朱同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他有很多“奇思妙想”,課桌上、校服上都布滿了他的“創作”。

電影并沒有簡單地将朱同的問題歸咎于個人懶惰或不努力,而是通過一系列細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立體、多面的“差生”形象。朱同的行為背後,隐藏着對認可的渴望、對創意的追求,以及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探索。這讓我想到教育應當是多元化的,需要識别并培養每個學生的興趣與潛能,而不是單一維度的成績評價。與孩子建立基于理解和支持的情感聯系,遠比單純的批評和懲罰更為有效。寫到這裡,相信你也看出來了,沒錯我本人是個老師。朱同的故事促使我反思當前教育評價體系的局限性,它往往過于重視标準化測試成績,而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和全面發展。影片中的朱同,盡管在傳統評價标準下被視為“差生”,但他身上的閃光點和潛力,值得教育者重新評估和珍視。

最後我給這個片子打個三星半到四星吧,值得一看,但是不推薦專門一看的那種,相對于茶啊二中來說,沒有讓我開懷大笑的片段,是一種小小溫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