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以“人”為視角切入主題,選題可謂是十分獨到與用心。工藝是驚鴻一眼,但往往也隻是一瞬驚豔,關注人才能看見文物所承載的曆史與文明。
當我們走進博物館時,這種感覺是尤為直觀與強烈的。看見一件件散發着古樸氣息的文物時,便會不禁想去深究這些作品是在什麼樣的大環境背景中誕生的,制作它的人又是抱着怎樣的一種心态去創造它們的。來到這種地方,不去詳聽館藏人員的講解,便總有一種驚豔之後陷入囫囵吞棗的遺憾在其中。這部劇的編者很聰明,他精确地抓到了人們在面對承載着曆史的文物時的心理,并将其寫作劇本拍攝出來。
作為初出場的傳統手工技藝,華麗的花絲鑲嵌可以說是足夠吸睛亮眼,金瓯永固杯、金絲翼善冠等等,無一不是富麗堂皇的文物佳作。但其實在整段工藝的呈現中,更加吸引人的卻是劉師傅與他女兒之間的故事。劉師傅作為工藝的傳承人,放着有天分的女兒不教,卻一直在逼着對這項工藝絲毫不感興趣的兒子去學習,父女之間的沖突誤會與女兒為了學習技術所做出的抗争和努力,都充分展現了一項技藝背後極其鮮活有溫度的人文情懷。最後父女彼此解開誤會和解,父親也願意将花絲鑲嵌的知識傳授的女兒的結局也十分令人感慨。在過去曆代傳承人更新換代的過程中,這樣類似故事數不勝數,一項工藝跨越上千年的曆史來到我們眼前并不是一件易事,對于傳承這項事情來說,一旦擇人不佳,便很有可能将這項精美的傳統工藝就此湮沒在過去。所以不論是過去、現在與未來,人才是傳承的根本,傳承背後的故事,才是值得我們去記錄與關注的時代之歌。
在這其中還有一個單元令人印象深刻,專注缂絲工藝林家女兒們這段故事可以說是将“傳承”二字講述到了極緻,林起鳳在病榻上仍然記挂着完成異面缂絲的夙願,幾十年後,當卧房裡那扇異面缂絲被輕觸轉動,重孫女發現她的媽媽已經替太姥姥圓夢的時候,那段情感的描寫可謂是直擊人心。那副缂絲上的畫面,正好是一長一幼兩位女士,似乎是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親密相處,讓人意識到,這幅小而精美的缂絲作品不僅承載了先人的厚望,也是化解當下海珊母女之間的理念矛盾最好的良藥。有人有文物有故事,林家一脈的缂絲傳承,其過程中經曆的困難與情感的掙紮,才是工藝背後最寶貴的。就連習大大也曾表示,我們不能隻滿足于欣賞文明所産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隻滿足于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在文物的故事被了解之前,也許我們感慨的隻是一項工藝的精緻華美程度,但是故事真正被看見時,才蓦然驚覺一件作品所承載的匠人心血與人文厚度。這部劇做到了,正如劇中的女主所說:文物隻是一件作品,觀衆們想要看到的是文物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