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至六集實際上也是按照金融史的時間線排列的。
第一集 貪婪美夢
16世紀
????金錢:價值的載體(黃金、白銀);貨币的内在價值在于人們願意與之交換的東西,即便是黏土,隻要人們對其有信心也可以很值錢。紙币沒有任何價值,隻是代表支付承諾(貨币并不一定要是金屬,而是人們賦予其上的信任trust????),因此信用體系很重要。
斐波那契:自然數數列,阿拉伯數字比羅馬數字更優越;《算經》。威尼斯,大型借貸試驗田,《威尼斯商人》,猶太放貸人,有息貸款,被主流社會所排斥。現代夏洛克商業模式,放高利貸者,其最大最強——銀行。
????借貸,國際貿易的基礎。
弗洛倫薩的美第奇家族贊助了文藝複興,銀行出現,合夥人的分散制度(擴大銀行規模、多元化經營——分散風險),新生力量的根基。擺脫了反高利貸法:外貿,貨币兌換的傭金;自由量裁權(利息),銀行借貸。壞賬(給予破産者的借貸)仍會出現。
現代銀行,借貸給任何人,即便是窮人。壞賬——抵押貸款,汽車回收,收債。破産而不還債。破産權,不可侵犯的權利;破産不是不還債,而是重排還貸時間。
抵押債務債券
第二集 債券束縛
17世紀
比爾·格羅斯,債券之王。
債券市場,政府借錢。每個人(養老金)都與債券市場息息相關。
債券起源于戰争融資,居民借錢給政府從而獲取利息,且債券是流動資産。文藝複興時期(比薩、弗洛倫薩等),打仗使用雇傭兵。但若大量發行債券,則貶值。承擔的風險越多,則收益可能越大。
南森·羅斯查爾德,滑鐵盧戰役,被威靈頓公爵委派拿到足夠多的金銀送至軍隊,依賴于家族網絡操縱黃金。大量囤黃金,由于戰争勝利則金價下跌,于是隻能大量購買英國國債,等債券上漲40%後再大量抛售,獲取大量利潤。
美國南北戰争,真正挫敗源自經濟。聯邦寄希望于向歐洲羅斯查爾德家族購買南方蓄奴州的債券,但被拒絕了。用棉花作為擔保發行債券,向歐洲金融中心出售債券。南方為提高債券,禁止棉花出口歐洲;但這一切基于南方無法支付利息的大前提,歐洲找到了中國棉花作為替代。南北雙方都印美元。
債券害怕通貨膨脹。例子:阿根廷。兩場戰争導緻政府支出遠超于稅收,貨币彙率崩潰,龐大赤字。此時沒人購買債券,因為債券的利息會被通貨膨脹抵消。即便大量印錢也不能奏效。
凱恩斯預言:債券吞噬賬面财富。但是随着債券持有人的人數上升,債券市場又複興。
第三集 泡沫經濟(股票)
18世紀 股市
????居民支付股票的價格反映了他們對于這家公司的未來發展預期。
“非理性繁榮”——股市泡沫破滅
荷蘭人向亞洲商業擴張,但海航風險較大,為集中資源并分散風險,6家東印度公司被創立最終合并為一家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掠奪式收購的鼻祖;居民被鼓勵投資,參與者被許諾獲得該公司未來的利潤分紅(股份收益);公司不會返還本金,但是股份持有者可以轉手出售股份;股票價格被供需機制及買賣雙方的博弈決定。
蘇格蘭人約翰·勞,間接引發了法國革命,經曆了曆史上第一次繁榮與蕭條(股市泡沫)。他受荷蘭經濟模式的啟發,着手在法國實驗經濟,而當時法國經濟瀕臨破産。通過銀行印錢将公共債務轉變為股份;建立一個壟斷公司(密西西比公司),壟斷了煙草進口、法國與亞非交易、路易斯安那州貿易(實際上一文不值),勞作為董事長,鼓勵居民大量購買該公司股份,股價大漲。印更多的錢,能使公司股價漲得更多,勞是内幕交易人。實際這一切是一個龐氏騙局,密西西比泡沫席卷了法國——物極必反。謊言被拆穿,密西西比公司股價大跌。法國經濟大受重創,間接導緻法國大革命。
1929.10.24美國股市縮水80%;“非理性繁榮”:????在牛市時,即便是最聰明的投資者也會屈從于潮流,但當市場稍有變化,投資者方向就會改變,市場普遍悲觀,買家變成賣家,牛市變成熊市,羊群效應——恐怖會壓倒所有理性思維。市場是人性的反映,與人性一樣他們也有着情緒波動(從貪婪到恐懼)。
長尾(肥尾)
20世紀有7次經濟危機
安然Enron公司,在能源産業建立能源銀行。與老布什深交,後者解除了對能源産業的限制。涉足多個産業。操縱限制居民用電,做假賬(将負債隐藏,金融市場的害群之馬),高層大量抛售股票的同時欺騙公衆股價上漲。
????正是在股市大漲時,公衆才更容易受騙。
第四集 風險對抗
抵抗風險是金融史不變的主題。
風險對抗的核心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随機性無處不在。
卡特裡娜飓風,三年後金融風暴席卷新奧爾良,居民與保險公司打官司。
即便是最合理的保險理賠,帶來的麻煩也遠大于它的價值。
保險制度起源于蘇格蘭,蘇格蘭牧師的發明,羅伯特·華萊士。保險基金,用收益支付需要被賠償者(投保人),其餘資金繼續投資。關鍵在于,必須對寡婦和孤兒人數進行預估(精算師可以預估出平均預期壽命)。後來被擴展到士兵遺孀的賠償。
現代福利國家逐漸成型,日本是世界第一個超級大國(東京大地震),私人保險賠付政策隻是一紙空文,風險由政府承擔(風險國有化),本質上是用福利制度鼓動戰争,“全民皆應被保”轉變為“全民皆有養老金”,即“貝弗裡奇模式”的日本化。教育、失業、疾病、退休、死亡等情況均被納入保險範圍。日本的公共衛生和教育都是世界前列,世界福利大國;但卻導緻經濟喪失活力——缺乏對勤奮者的激勵和對懶惰者的鞭策。養老金體系入不敷出,甚至開始拖垮經濟。
米爾頓·弗裡德曼,著名公式,MV=PQ,貨币數量理論。智利,共産主義領導人阿連德下台後,皮諾切特将軍上台,弗裡德曼降低赤字以減少通貨膨脹,該建議被接受。“芝加哥男孩”學成回國後,弗裡德曼的思想被進一步在國内傳播;約瑟·皮涅拉,一套全新的養老系統,80%的工人選擇了養老金計劃,該計劃大獲成功,有了超過10%的平均收益率。有相當一部分人口沒有享受到養老金系統,但他們也享受了經濟繁榮。
對沖基金:肯·格裡芬,管理風險的能力,計算能力+直覺。對沖基金源自農業,收購價格在農業種植的時候就被敲定,對農民和收購商都有保障,有助于投資。由此,第一個期貨市場誕生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期貨合約被認為是金融産物,更為靈活的衍生物是期權。巴菲特稱之為“金融界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第五集 房産安全
【吐槽】:最安全的投資:貸款給購房者(房産抵押)。
英國貴族的借貸遠超于地産價值,以至于無法還貸。(租借土地的農業收入大幅降低)
羅斯福新政,财富所有制的民主化。借助房地産市場促使人民買房——長期、大量、低利率貸款。美國政府為抵押貸款市場作擔保。聯邦政策促進了種族隔離(不給黑人貸款),金融領域的人權鬥争。底特律爆發搶劫和縱火。????擴大房屋所有權的範圍甚至能将激進分子轉變為保守分子,要使人民有歸屬感就要把人民變為有産階級(property-owner)。财産所有制的民主property-owning democracy,撒切爾夫人的政策。
美國的兩任政府:1)裡根撤除了所有管制,丹尼·福克納,土地投資欺詐案,儲貸危機。2)小布什,次貸危機,NINJA loan,次貸危機的貸款人把到手的貸款證券化——賣給了華爾街銀行,銀行再把這些貸款賣給了投資者。房價大跌,但利率上漲。借貸者無法還債,則房産被拍賣。
日本房價漲了三倍,但是泡沫破裂後,房價大跌75%,且房産無法馬上脫手。
阿根廷,缺少法定房産所有權,無法作為抵押,住滿20年則能擁有房産所有權。
????但真正保障來源是收入,因此貸款不再局限于抵押房産。小額信貸出現了。玻利維亞,女性貸款機構(女性信用更高)。但單純依靠借貸無法消除貧困。
????收支平衡才是金融活動的關鍵。
第六集 中美經濟共生體
“中美共同體”,美國人借貸、中國人儲蓄。
中國,新興市場。英國人用武力促進第一次經濟全球化;英國人,鴉片,被一戰的爆發所打斷。斐迪南大公被暗殺後,市場悲觀。
IMF和世界銀行被創立,石油美元貸款所投資的地方一片光明。整個南美大陸處于破産邊緣,如果想要繼續借國債則被要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計劃,反經濟全球化運動興起。
對沖基金,“金融殺手”。????喬治·索羅斯“反射理論”,金融市場不可能完全有效更不可能理性,因為價格僅反映投資者對市場的偏見和無知,正如人無常的心情一樣。索羅斯使用賣空,進行投機投資。
????兩名金融經濟學家:假設所有投資者都是理性決策,那麼金融危機四百萬年的交易中隻會發生一次。利用數學模型,全球金融改革,“黑盒子”,給期權定價:即在未來某日購買某特定股票的權利,其中要考慮到這一期間中股票價格波動。兩人開了一家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獲得了諾貝爾獎。俄國負債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的脆弱,股票市場跳水。美聯儲與十四家華爾街銀行聯合拯救長資公司。事實證明,他們了解金融但不熟悉曆史(隻用了五年的數據構建自己的金融模型)。
中國人高儲蓄,借錢給美國。改變了金融市場。中國對美國人而言成了銀行。間接造成美國抵押貸款市場資金過于充裕,将次貸借給“三無人士”(無收入、無工作和無資産)。次貸的違約給全球金融造成了震蕩,然而中國因為繁榮的國内市場而受到影響不大,保持8%的年增長。
然而,百年以前,英-德經濟體有先例,最終引發戰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