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孩》這部電影的存在,其于2023年上映,并以西班牙移民二代女性作為故事背景。我對此感到欣喜若狂,畢竟這結合了我感興趣的兩個議題——性别議題以及移民議題。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電影得到一個答案,一個我想了很久的問題的答案:移民背景下成長的女孩們,過得好嗎?


如果說移民一代遇到的課題,是如何在這個國家生存下來。那麼移民二代面臨的困境,就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如何更好地生活。


生于中國式家庭,長于西方社會的芸芸,和香最終在同一所學校相遇。兩張亞裔臉孔,在這個全白人小孩的班級中,顯得極其特别。但這種特别,卻并沒有讓她們迅速産生惺惺相惜的感情。相反,她們的友誼進度非常緩慢,甚至連這段友誼的建立都充滿了脆弱性。


芸芸是外向的,總是笑意盈盈向香發出做朋友的邀約。但香總是沉默,随後離開。影片盡管沒有展開描述香的過往,但她的神情總是充滿了畏懼。我猜,香之所以轉學,應該是因種族歧視受到了嚴重的校園霸淩。所以她總是刻意地與其他同學保持距離,避免受傷。


直到芸芸的好友介入,香才開始回應雲雲的邀約,兩人才展開對話。在兩個人的分享中,我們看到了她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相似性:被領養的香,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移民二代;但她與移民二代的雲雲一樣,都屬于「被動移民」,由于外界原因而來到了這個陌生的國度。


但她們又像是西班牙版本的「天才女友」。香無比羨慕芸芸有親生父母陪伴身旁。因為與從小接受「我們是中國人」教育觀的芸芸不一樣,香不會講中文甚至抗拒中文。在白人父母身邊生長、接受宗教教育的她,自我認同是一個西班牙人。她最大的困惑是,為什麼自己和養父母長得不一樣,以及自己的親生父母到底是怎麼樣的。


芸芸也同樣羨慕有着富裕生活的香。當她提出和朋友在生日去漢堡王吃一頓時,媽媽卻因沒錢而直接拒絕了她的請求。就連在三王節(西班牙的兒童節)的時候,芸芸都無法獲得喜歡的禮物;隻因媽媽覺得芸芸已經在中國新年時得到了紅包,而且她的成績不夠好,不應該得到那麼多的禮物。


她們的父母愛她們嗎?我想,是愛的。但這種愛,卻不一定能說服香和芸芸。盡管香的西班牙父母給她轉了學,也給香找了心理咨詢師,但他們卻不一定能夠理解到「黃皮白心」的世界是怎麼樣的。芸芸的中國父母也如此,他們覺得自己為女兒付出所有,卻不知道他們的老派的思想,其實會傷害到芸芸的自尊。


芸芸和香的生命故事,正是在移民背景下,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迷茫與不安:她們就像是一塊夾心餅幹,被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緊緊夾在了中間,動彈不得。慶幸的是,盡管生活充滿着各種不穩定的因素,但她們仍可以與對方互訴衷腸,讓那些焦慮的情緒有一個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