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朋友讓我在三部影片裡選的時候,我有些猶豫,我看到日本題材就下意識退幾步,那種帶有民族特性的氣質,有時候讓我感到害怕。

頭發纏繞的優柔,人性裡笑着變态的作惡,《告白》在我心裡留下了不小的陰影。但出于它的名字,台風,我還是選擇了它,台風那種不可抵擋的力量應當是可以沖刷走許多的,特别想在電影裡看到台風的一席之地。

當黑暗的鏡頭逐漸展開,我忍不住去看了電影的時間,果然是老電影,1985年的。黃皮膚的人,無論中外,過去的人都有一種蓬發的沖動刻着時代的印記,和當代的人大不相同。

喜歡電影把地方放在了鄉村,白藍的雲和低矮的山像極了宮崎駿動畫裡的場景。按道理我看這種畫面會感到不适,會讓我有種夢核即視感,但演員選得都很好,特别自然,分享感沖淡了觀感。

特别喜歡鏡頭裡的樹葉拍打,狂風掠奪所有,飛也似地從窗外馳走。

但教室裡沒人在意風聲,都在吵架,老師學生都吵。

但正是那種無從分心去關注風聲的狀态,恰是比背景風聲更嘹亮的生力,我們把這些看作尋常,不知道這是台風的前兆。當我們了解它時,我們已經不是當初的我們,人一次隻能踏入一條河流。這就是不可追。

電影裡有同性戀情節,也有沒完成的強暴(我認為是),但這種情欲象征放在一群學生身上,并不色情。有時候她們不知道那代表着什麼,不帶勾引,不帶掠奪,淺淺的碰撞,特别懵懂的情緒。她們尋找情欲的好奇,與看一株草、一隻狗沒有區别。如同一座泥塑,耳目鼻都封閉、都混沌。

雲太高了,對于學生們來說,陌生的世界就是遙遠的天邊,野草長滿鈍鈍的山坡,雜亂無秩序,我們怎麼苛求?

我有一次和朋友說,人越成熟,即越本我,越自我,我們了解世界運行規律,我們了解人情事故,所以有一股“濁氣”,而那些稚嫩的事物,她們還是清甜的。

但是後期的劇情,讓我有點迷茫,導演在少年少女的純真裡加了很多别的“調料”?暴雨隔絕,少年少女脫去衣服,興奮到仿佛多巴胺掌握了全部,在封閉的教學樓裡狂舞,其實讓我有點不适。在想,高興到忘乎所以算不算一種邪典呢。

而且導演很少給特寫,以至于我分不清她們也看不見她們的情緒,人也許生來赤裸,但那些遠離人性理智的行為讓我害怕,比如陷入殘暴、性欲。

但三上還是保持冷靜,也許是因為他被排除在了情欲萌動之外,他感到迷茫和被排斥,所以他思考哲理生與死。在長長的鏡頭沉默裡擺着桌椅,最後一躍而下,倒栽蔥死在台風遺留的泥水裡。

這部影片,到最後沒有讓我保持心情愉悅,但它真的挺特别的。雖然帶來的不全是正面情緒,但它是一部好電影,所以我給五星。

希望能有一部電影,可以再帶給我台風的元素,江水,黑傘,前調的台風。我更喜歡山雨欲來的水汽味,把信息寫在女性翻飛的頭發上。

台風不該介入人,它那樣無情,隻顧着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