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買了九月三十号晚上的票,因為發燒生病,一度猶豫要不要堅持去看。當時甚至想過,或許以那樣的身體狀況去觀影,反而更能切身感受志願軍戰士們當年的艱苦。但最終還是改期到了今天——現在看來是慶幸的。劇情實在太觸動人心,若在身體虛弱時觀看,怕是難以撐得住。

最讓我動容的,是林月明離去的那一幕,李曉一直陪在她身邊。兩人在并肩工作中結下的情誼,早已深厚如親人。能和親近的人一直相守在一起,是一件彌足珍貴的事情。我想,以後每當想和隊友争執、想對孩子發火時,想起這一刻的感受,一定能夠“收斂”幾分。第三部裡太多人的離開都太突然:護士張娟、戰士孫醒……

抗美援朝的曆史,始終是我最受觸動的戰争題材。想到志願軍戰士們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在裝備遠遠落後的條件下,依然前赴後繼、誓死完成保家衛國的使命,内心深受震撼與教育。記得二〇年初疫情剛爆發時,我一個人留守住處,感冒得厲害,四周又聽不到鄰居的聲音(正值春節,大家都回家過年了),正是靠着回想上甘嶺戰役中堅守坑道的志願軍戰士們,才撐過了那段日子。再往前追溯,青少年時期處在艱苦環境中,面對不對稱的競争條件,也總是用志願軍的精神鞭策自己。如今人到中年,生活條件好了許多,當年的願望也一一實現,那種在艱難歲月裡的吃苦精神、心中不滅的希望、以及絕不放棄的執着,是無論何時都不該丢掉的。今天看這部電影,再次喚醒了我的一些“初心”: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看完《志願軍》三部曲,從心底感謝陳凱歌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