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拍得用心,但一般,大緻介紹了陽明先生的一些經曆,但對于他的立身之本的心學理論卻一帶而過,沒有深入闡明。

關于對王陽明的認識,最早來自于初中時的政治教科書了。隻記得對王陽明的心學定義為主觀唯心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客觀唯物主義,當然對他持批判态度。後來讀了陽明先生的書,看了有關于他的紀錄片,了解了他的生平經曆和思想,也讀了很多其他哲學家的論著,才發現,其實很難粗暴的去評價一套哲學體系的對錯。真理的反面也有可能是真理。隻是不同學說運用了不同的方法,站在不同的角度,隻要邏輯自洽,都是揭示宇宙或者社會運行規律,規範人的行為和操守。

我們對于陽明先生最初的印象來自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記得當時在課堂上,老師對此給予了無情的嘲諷和嚴厲的批判。老師說,你不看花時,花依然存在,客觀物質不以人的意志力為轉移。青少年時期的我們認為老王連這個都搞不清楚,還枉稱是一代宗師。其實是淺薄無知的我們片面機械的理解了老王深奧的思想體系。老王的關鍵字是“知行合一”,大部分人都沒有理解正确,認為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意思。但實際上這是完全兩碼事,所謂“知行合一”基本意思是,知和行是一體的,就像硬币的兩面,不可分割,同生共死的,不可能先知再行,也不可能先行再知。“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陽明先生不是說你不看花,這朵花就真的不開了,而是你不看它,他開或者不開,對你沒有意義。隻有你看它時,它的盛開才有意義,你才有對花開的認識。從陽明先生的哲學觀來說,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就是說,隻有你去實踐了,你才擁有這個知識,你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書,學多少理論,也無法真正獲得這個知識。舉個例子,你學了很多心理學知識,知道很多對抗壓力的辦法,但等到真正某一天,你遇到了挫折,遇到了打擊,你依然垂頭喪氣如喪考妣,這就說明,你其實并沒有真正掌握那些心理學知識,你花力氣學的那些理論并不為你所有,你都是白搭,浪費時間。隻有你面對這些壓力和困難時,保持平靜樂觀的心态,積極去面對和解決問題,哪怕你并沒有接觸過理論知識,你也是有真知灼見的。這才是“知行合一”,唯一的學習方法就是身臨其境,在實踐中學習和檢驗自我。

這隻是我對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論粗淺的理解和認識。我認為陽明先生最可貴的是他用了自己整個人生來踐行了他的理論。他在科舉落地的時候,他的蒙受不白之冤被廷杖的時候,他被刺客追殺跳入錢塘江的時候,他在龍場艱苦條件下和百姓共度風雨的時候,他遇到甯王叛亂征兵鎮壓的時候,他不留戀功名授業解惑的時候,最後他直面死亡時的此心光明,每一個重要時刻都在踐行着“知行合一”。陽明先生的理論根子上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但他同時吸收了佛學和道學的方法,彌補了儒家對于生死觀的空白,終生修行,實現儒家的聖賢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