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親節看完這部電影。 相比最年輕金馬獎的女兒,觸動我更多的是陳意涵演的母親。

母親的角色終于不再是臉譜化的聖母形象。因為我覺得那些臉譜化聖母的母親角色某種意義上是在規訓女性,讓女性覺得,做母親一定得是無怨無悔付出,沒有任何厭煩的情緒。電影裡的陳意涵,面對多動症又叛逆的女兒、永遠出差逃避家庭責任的老公,她可以有情緒,對永遠管不好的女兒不耐煩、發脾氣,甚至當着女兒的面坦然出軌女兒的班導,跟女兒說她爸不是特地來看她的是回來争房子的。

她愛女兒嗎?愛的,為了帶孩子放棄了成為一個每天漂漂亮亮的鋼琴老師,為了女兒留在學校遭到各種家長嫌棄ins無人按贊,失去自我的生活。她也可以坦然跟女兒表達不滿,“你都在家幹嗎?”“洗你的衣服做你的飯,我本來可以有更多其他事的”。

女兒也想努力變好,在家不肯吃藥是“想試試在家不依賴藥物”。在一場病态又糾葛的女性關系裡誰都沒有錯,又難以找到出路。

結局有點沒看懂,看了豆瓣才知道是“把象征所有人欲望的男性關進籠子裡,換來母女關系短暫的偃旗息鼓。”男性是否過于工具化了一些?btw,帶ABC口音的帥氣班導确實char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