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屍體傷痕特征;精斑測試;矽藻實驗;同一性認定實驗

第二集:犯罪心理圖像刻畫(屍體特征、現場痕迹);蛆蟲推算死亡時間(死亡時間過長);痕迹檢驗(指紋);足迹;皮屑—活細胞—DNA

第三季:

一、屍體現象【如屍僵、屍斑檢驗、屍溫(直腸溫度)、胃内容物消化程度】用于死亡時間推測

二、第一現場的尋找

第四集:

一、第一現場的确認;

二、作案工具的推測;

三、法醫人類學中人體骨骼形态學特征(鎖骨、胸骨、肋骨、恥骨聯合面)與牙齒的磨耗規律(9級分類法)兩種方法結合以推測年齡;

四、肋軟骨STR分型與親人DNA比對

第五集:

一、物證:物品物證(可聯系案發環境,如:纖維、塗料)、痕迹物證(隻要接觸就會産生物質交換,如:撬壓痕、指紋、足迹)和生物物證(最重要的物證之一,DNA可直接認定作案人,如:血液、皮屑、指甲);

二、勒死基本上是他殺;

三、心理測試的結果不作為證據使用,主要用于排除無辜;

四、提取心血用于酒精度檢驗

第六集:

一、血迹的不同形态,還原死者活動軌迹

1)滴落狀(判斷死者運動軌迹,分為靜止狀态和運動狀态下滴落)(圓形+周邊毛刺)

2)噴濺狀(确定死者遭受攻擊的位置)(膨大端+拖尾現象)

3)抛甩狀(工具抛甩形成,說明該現場為中心現場)

4)擦拭狀血迹(邊緣不規則、界限不清晰)(可以判斷案犯清理現場的過程/死者受傷後的掙紮)等,還可以判斷案犯的左/右撇子;

二、其他:創傷的類型,兇器類型、防禦抵抗傷;

第七集:骨骼蘊含的信息能确認:死亡時間、性别、年齡、身高等關鍵信息:屍體白骨化有規律;骨盆性别差異明顯(男性高、窄);推斷年齡:1)大緻年齡:骨骺線,随年齡增長骨骺線向關節末端移動,30歲達到外科頸、60歲達到解剖頸;2)具體年齡:恥骨聯合部,參照指标多;骨磨片,确認生前(有出血,血紅素浸染組織)/死後(無出血)傷;根據顱骨骨折的傷痕推測兇器,鈍性還是銳性。

第八集:

一、先将現場血迹和死者血液進行DNA比對;

二、第一現場:流柱狀血迹,死者倒地位置;第二現場:滴落狀血迹、擦拭裝血迹;第三現場:噴濺狀血迹,再次受到襲擊;

三、緻傷工具的判定,鈍器(棍棒、斧錘、磚石、徒手打擊、交通事故)傷,同一部位多次受損則排除事故傷。

第九集:

一、現場足迹的花紋、大小、遺留部位等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到嫌疑人的人身特點、行走特點等信息。靜電吸附器是提取現場足迹最常用的工具之一(高壓靜電—金屬膜—灰塵)。

二、生活反應是檢驗自缢死亡(頸部缢溝和出血量很大)還是死後缢屍(瀕死狀态後懸挂)的主要手段;自缢死亡頸部的索溝比較深;機械性窒息,新月形挫傷

第十集:

一、失蹤人口數據庫

二、屍蠟:死亡時間、保存屍體原形、保留某些暴力左右的痕迹。對長時間被水浸泡的屍體通過屍蠟來判斷死亡時間,成年人全身屍蠟一般需要1~1.5年形成,形成屍蠟至少6~7個月,結合當地氣候環境具體分析。

三、判斷死者年齡:1)顱骨:矢狀縫(22歲開始,35歲完全愈合)和人狀縫(26歲開始,47歲完全愈合)的愈合狀态;2)牙齒(第三磨牙)

四、判斷死者身高:四肢長骨是最精準、最易被保留的骨骼,30歲以後男性身高下降的總體體重規律,計算公式

五、肋骨提取DNA

六、藍光試劑檢驗是否有血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