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风杀》,我心里泛起一种很复杂但又特别清晰的情绪。说不上震撼,也不算感动,仅仅是一种很罕见的理解感——我好像看懂了导演想说的东西,也理解了为什么这部电影在豆瓣从开分之后一路下滑。
它不是一部讨好观众的电影,相反,它像一个固执的人,在所有人都沉默的时候,还在喋喋不休地讲他的信仰、讲他的“江湖”、讲他的那点执念。导演就是这样的人。他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信念贯彻到了结尾,哪怕看上去“没逻辑”、哪怕观众不喜欢、哪怕会被当成“中二病晚期”。但也正是这种不计代价的坚持,让我喜欢上了这部片。
电影里的人物,一个比一个“执拗”,一个比一个“没逻辑”。但在我看来,他们不是真的“没有逻辑”,他们只是活在一种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旧逻辑”里。他们的行事方式不是为了利益最大化,而是为了一种模糊又危险的东西——信念。

赵北风:信念如刀,不问归路
赵北风这个人物,是全片的精神锚。他几句看似疯话的台词,其实是他整个人生的注解。他说:“我不在乎钱,也不在乎命,甚至不在乎自己究竟在不在乎。”这句台词在现在这个“所有人都要搞钱”、“搞不到钱就是失败”的时代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滑稽。但他不是在装,而是真的这么活着。
他用工资拉起一支队伍,不是故意清高,而是他希望那群兄弟是为了“干大事”而来,而不是为了几个钱。理想主义?是。但也是一种极致的坚持。他甚至幻想大家能理解他、跟他一起喋血街头。但结果是,兄弟们成了“临时工”,随时准备跑路,只认钱不认人。他明白了,于是,他送他们去死。
这不是狠,而是一种残酷的清醒。他终于看穿,现在的世界变了,江湖没了,人心散了,信念不值钱了。

会计与李红:旧世界的回音
会计这个角色其实很悲凉。他明白自己不是当老大的料,他只会“发钱”。所以他说:“我横竖都是死。”他不是软弱,而是太清楚这世界的规则。他没办法像赵北风那样不问后果地硬上,也无法像那些“临时工”混口饭吃。他夹在中间,只能看着自己一点点走向死亡。
李红这个角色我很喜欢。她最开始只是单纯的想有个着落,后来变成希望妹妹能有个好着落。可当她发现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她没有崩溃,而是凶狠地做了选择——“同归于尽”。她没有太多大道理,她只是执拗到最后的那个“人”。她的信念不是那么高大上,但是真实而有力。

“你们只信金钱,我信别的”

电影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赵北风说的:“我不在乎钱,我也不在乎命,我甚至不在乎我究竟在不在乎,我和他们不一样。”

这句话其实可以看成全片的核心命题。导演其实在表达一个很简单但很沉重的现实:大多数人都活在现实的逻辑里,为了金钱奔波,为了生存妥协。但也总有一些人,他们活在自己的逻辑里,执念成疾,为了信仰而活。

他们的结局也许是死亡、失败,甚至被误解。但他们仍然是“有趣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们身上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念,才是人类真正最难得的东西。

结语:信念的代价,执着的浪漫

《大风杀》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在节奏、结构、逻辑层面都有瑕疵。但它是一部有“魂”的电影。导演像赵北风一样,明明知道这条路不会被市场接受,不会被大众理解,但他还是选择走下去。

这是一种浪漫,也是一种悲凉。

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也理解它为何不被喜欢。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早就不再为执念留位置了。但我依然愿意为这样一部有信仰、有坚持、有灵魂的作品,鼓掌。

“执着的人未必成功,但他们让世界不那么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