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書,隻看過電影,問題來源于看第一部的過程,但是回答的内容有參考二三部。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久仰《指環王》系列的大名,興緻勃勃地看完第一部以後,我困惑了,為什麼《指環王》這麼好看?

這個“好看”就是單純指很有意思,我為花費我生命中寶貴的179分鐘去看這部影片而感到值得,并且在發現原來還有228分鐘版的之後,希望能看一遍228分鐘的。

回到問題本身,“為什麼《指環王》這麼好看”,我想還是應該從劇情下手。任何一個好看的故事,首先得是一個故事。

其實最先使我疑惑的就是劇情,第一部的故事,我願簡稱為西遊記,集齊護戒遠征隊之後便向魔多進發,一路上曆盡艱難險阻。

當然,聰明的觀衆一定知道最後能取得勝利。

所以劇情相對而言,其實是透明的,沒有什麼新鮮感,無非就是你遇到了幾個和西遊記裡不一樣的妖怪罷了。

但是,我還是覺得劇情好看。反複分析,我覺得是情節的節奏處理的好。

要想能領着觀衆進入故事,讓觀衆跟着導演走,忘記時間的存在,或許最關鍵的就是節奏。

但是《指環王》的情節其實很難把控,簡單來說,這種有原著改編的就是自帶困難buff。雖然沒有看過原著,但也有所耳聞,原著的背景很宏大,創造出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如何讓觀衆最快接受原著世界的邏輯與設定,如何處理好講故事和說設定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書籍裡的多線并行,舍與得永遠都是難題。

但這隻是節奏感的第一步,或者說,處理好了這一步,你才能和其他電影的節奏感開始競争。我總覺得原著對于改編來說,就像茨威格的禮物,不談自帶IP導緻的吸粉與挨罵的雙重可能,就情節來說,有了故事可以省去瞎編劇本的麻煩,但是如何講好這個故事也是一個困難。

那導演怎麼做的呢?

首先,整體關于魔戒的設定在一開始就告訴你。這個看似很呆,但是,這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小說或許可以在各個不同的場景下慢慢滲透,更有代入感和沉浸感,但是這電影已經很長了,沒必要花這時間,反而讓節奏拖沓起來。再說了,這個開頭它不史詩嗎?

然後,中間處理設定就很簡單,遇到什麼新設定就有一個人代觀衆問一句,然後有一個人做一個解釋,這個在科幻中也常用,本質都是讓讀者了解情況,并且讀者自己不會尴尬“啊?這是什麼?我怎麼不知道?”。還有一些沒必要解釋其具體設定的,隻需要知道其某個特點的,就直接上衆人的反應,讓觀衆有個印象就行,比如法貢森林。

當然,我覺得最厲害的一點是,有的時候導演是真的自信,比如第二部裡甘道夫的複活,甘道夫解釋自己複活的原因實在是難以令人信服,就像開挂了一樣,但是,仔細想想,甘道夫複活的原因是重點嗎?不是。那能解釋嗎?能,但不太容易。畢竟,電影裡連創世神都沒提過,這時候要邏輯清晰地解釋,就有點費勁了。所以,提一嘴就過去了。或許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但是這可能是權衡之後較好的暴力解答法。也是因此,我覺得導演很大膽也很聰慧。

好了,《指環王》終于完成了一些設定的介紹,下面就來看看其中的節奏感。如果說介紹設定是對改編原著的電影的附加題,那麼它本身的節奏感可以說是常規題,并且其出色的完成度值得許多電影和電視劇學習的。

我主觀的認為《指環王》成功的關鍵就在其劇情的節奏感。因為《西遊記》似的旅途冒險故事實在太多了,但是《指環王1》格外成功。

首先,《指環王》的節奏我願分為大節奏和小節奏。大節奏是指不同地圖之間的節奏,比如說瑞文戴爾的節奏和夏爾的節奏就完全不一樣,這主要的目的是彼此之間的快慢調和,還有彰顯特定種族的性格。小節奏是指在每一個小地圖裡的劇情節奏,比如說莫裡亞礦洞環節中的一波三折,其主要的目的是帶動觀衆情緒。

先說大節奏,瑞文戴爾的緩慢輕柔,夏爾的活潑歡樂,與奧克鬥争的激烈緊張,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節奏,這樣的節奏變換避免了精神上的疲勞,它的實現方式是光影、音樂、台詞的多重配合,回想一下,隻要精靈多的場景就會有一層朦胧的濾鏡,每個人動作都很緩慢優雅(連書本掉下來都是慢鏡頭),語音很輕柔,服飾順滑或者閃光,霍比特人色彩豐富,言語幽默,動作誇張,還有黑乎乎呆兮兮惡心心的半獸人,整體上的大節奏就是這樣被調和出來的。這種調和是很有必要的,一味快節奏或一味慢節奏隻會讓觀衆精神疲憊,以至快節奏感覺不到快,節奏失靈了,還有就是鮮明的人物特點也會消失了。這在當下影視劇還是少見的,或許會有人在畫面、音樂、台詞的某一方面進行注意,但是,各種細節都注意到的卻是少之又少,但是如果都加以注意,相信不僅是節奏感會更明顯,而且人物的鮮明性都會體現出來。

要指出的是,現在真正做緩慢節奏的已經很少了,很少看到真正旨在“慢”的慢鏡頭。現在很多慢鏡頭并不是真的用大量的慢平衡整部影片的“快”,而是旨在表現人物的震驚、悲傷等情緒,這固然是一個很好的用法,但是這不是緩慢的大節奏,這其實是小節奏中緩慢的一筆。而事實上,很多優秀的快節奏電影裡還是有緩慢節奏的,舉個例子,《千與千尋》裡在錢婆婆家中喝茶,甚至有的時候這些慢鏡頭可以成為高光,比如《西遊降魔篇》裡的月光下跳舞這一段,我覺得這一段之所以能成為高光,就是做到光影、音樂、動作等高度契合,讓人不由得心裡一動。

不過,并非隻有光影、音樂、台詞這些值得關注節奏,還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注意,總的來說,就是讓所有的感覺向你期望的節奏走。

那麼小節奏呢?我思來想去半天,發現一句話足已,“文似看山不喜平”。

簡單來說,莫裡亞礦洞那一段值得所有的編劇去學習,先是小喜劇開門,然後被迫進入礦洞開啟故事線,在棺材旁看到警告,一場團戰,主角死裡逃生,逃跑中奧克撤退,驚現炎魔,驚險跳崖,失去甘道夫,逃出礦洞。中間還可以加入一段哲理對白,升華一下主題。這段看完,我感慨不已。但凡國産編劇學會一星半點,中國影視行業的作品會這麼暗淡嗎?

再複盤一下,主體劇情是要向着魔多進發,小地圖是在莫裡亞礦洞,在礦洞裡遇到的大boss是炎魔,那麼節奏組怎麼帶呢?首先怎麼度過這關呢?必須打死嗎?不是,可以同歸于盡,一個人物死了,他就在觀衆的心裡活了,因此甘道夫之死激活了馬丁寫死主角的夢想。打炎魔之前先要有小波折,那就用奧克。這裡奧克的出現和奧克的退場都值得學習,雖然現代用的很普遍了,但是仍然優秀。再在各個曲折中再加入小波折,比如水怪、跳崖,大概就是如此。

還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是莫裡亞礦洞開門的小喜劇。最近在看知乎上的一些小說,發現知乎小說一個典型特點就是沙雕化,往往是沙雕開頭,權謀中間,言情結尾。這是一個很好的結構,開頭輕松,符合當下娛樂至死的心理需求,中間用簡單或複雜的權謀吸引住注意力,讓你覺得有點東西,同時也是利用權謀吊起節奏,最後言情讓你回味無窮,感歎愛情親情友情的偉大。很完美的一個結構,作為快餐讀物。但是,從這種快餐讀物中,我們可以學到點東西。比如說沙雕。沙雕是低情商的說法,高情商的說法是幽默。幽默貫穿《指環王》三部之間,特定人會習慣性幽默,比如金靂、皮平和梅裡,在輕松的環境中可以多來些幽默。再比如用感情作結,也可以學習一下,《指環王1》的結尾就是山姆表衷心嘛。

第二,如何讓波瀾有波瀾,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很多情況下,我們看見一些影視劇很努力的在起波瀾,但是我甚至能感覺到他的努力,但是看不到他的成果。《指環王》做了一個最簡單的示範,就是怕什麼來什麼。在第一部的護戒遠征隊之行中,大家最怕什麼?佛羅多死了或者魔戒被搶了,好了,那所有的波瀾都按照這個方向去寫。所以,有的時候你的理智告訴你,不,佛羅多不會死的,魔戒不會被搶的,但你仍然會揪心,因為拍的太像了。比如說,戒靈沖進旅店用劍刺佛羅多的床位的時候,比如說莫裡亞礦洞裡佛羅多被巨型奧克打了的時候,太多太多了。但是這樣寫有壞處嗎?有的,其實,每用一次都是對觀衆信任的消耗,或者說就是觀衆的緊張阈值被提高了。所以你可以找出不同的害怕點,向着不同的害怕點進發,或許會緩解這種副作用。

好了,大概如此了,再回到開始的問題,“為什麼《指環王》這麼好看?”當初想出這個問題是真的不明白感覺主線很簡單的一個故事是如何被講的如此有趣的,現在隻能說節奏是答案的一個方向。那麼這個節奏适用于所有地方嗎?當然不是,《進擊的巨人》每一集節奏感都很好,但是,就第一季而言,每一集的節奏都不盡相同,這也是告訴我們節奏并非隻有一種,而《指環王1》的節奏較之而言,其實不複雜,也更好學,但是編劇導演運用的很好,讓整個電影非常好看,非常精彩,我們應該感謝他們!

其實能把故事講好了,就是本事,更多的人則是節奏該快的時候拉不上去,該慢的時候又緩不下來,整個故事顯的拖沓而難受。還記得高中王老師講作文講過心理時間和物理時間的差異,講過簡筆與繁筆之間的差異,原來,我一直都沒有學會。

僅以此文獻給故事講得很爛的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寫出稍微好看一點的故事吧。